2024-11-11

透過配件升級為 Staresso Classic 及相關部件說明

自2022四月份起入手 Staresso SP-200 ,依稀記得當時一代是塑膠水箱,二代或二代升級版是不銹鋼水箱,杯子也變成直筒杯,中間第一次修改是自己找了不銹鋼濾網取代了原廠的塑膠粉碗濾網,下蓋的持壓底座則不變,中間使用摔破過杯子、換過水箱及中隔網,之後買到原廠出的無底粉碗、下蓋底座、粉錘及接粉環,隨著我的水泵壓桿上蓋裂了,也進了新的改進版水泵壓桿上蓋,隨著配件換過一輪,我的 Staresso SP-200 也升級到 Staresso Classic 了,這也代表該公司設計配件有考慮替換及前後代相容。

上排左是水箱,中間是杯子及上、下杯座,中間為下蓋底座與無底粉碗、右邊是新的改進版水泵壓桿上蓋,下排是沒有尖頭的平底中隔網及矽膠圈。

目前所有熱水流經的部份沒有塑膠食安問題,無底濾網比起有持壓的粉碗少了些Crema,但有兩組粉碗可以交替使用也不錯,改進版手壓水泵壓桿上蓋能有效氣密,加粗桿身可壓住不銹鋼水箱,注水壓力似乎也增加了。

之前原廠分成三款,分別是Staresso Mini、Basic、Mirage,目前則稱為Staresso Travel、Classic、Mirage Plus。

無底粉碗的殘水似乎不多,可以取出漂亮的粉餅。

完整取出的粉餅看來還可以。

前陣子等改進版手壓水泵壓桿到貨前,也改造了摩卡壺成為氣壓式,免除加熱問題,感覺更加穩定好用了。

網路上有套件,將原本洩壓閥取代即可改用打氣筒將熱水壓至上壺。

目前還在測試粉的粗細及增加濾片來加壓,暫時只有產出一些些Crema,但風味自覺還不錯。


2024-09-22

Pentax 閃燈系統5P有線延長週邊

Pentax機身閃燈座概述

冷靴:無同步觸發點,僅有靴座用來裝置閃燈,通常需要以同步線讓閃燈和機身相連,旭光學於M42機身末期開始引入單點(2P)熱靴。

熱靴:靴座上有同步訊號觸發點,由單點演變至多點,以實現閃燈相關TTL控光功能,目前Pentax機身的熱靴上可見四點,實際上靴座卡槽邊還有一組接地點,總共是五點系統(TTL/P-TTL),閃燈週邊若是5P系統可以支援現有Pentax數位及底片機身,並向下兼容舊的閃燈及週邊。

Pentax相關P-TTL有線延長閃燈5P系統週邊如下:

Pentax Hot Shoe Adapter FG,熱靴轉接器FG可用於外接閃燈,上方有帶螺牙的母金屬接座供外接F5P延長線連接,且因為造型設計,可同時保留機身彈出式閃燈的使用,讓機身內建閃燈及外接閃燈可同時用於對比度控光,此轉接器為塑膠材質且沒有熱靴鎖定裝置。 

可以使用內閃的熱靴轉接器FG。

可惜是塑膠接座無鎖定功能。

Pentax Hot Shoe Adapter F,熱靴轉接器F可用於外接閃燈(用於機身端),側邊有帶螺牙的母金屬接座供外接F5P延長線連接,下方有閃燈接點可以連結機身熱靴座,上方則提供相通的熱靴座,雖然說明書中建議,勿在Hot Shoe Adapter F上直接安裝一般閃燈,不過環燈控製器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使用原廠GPS套件時同時外接閃燈),但不少網友照樣裝閃燈上去,並外接形成雙閃燈(有可能無法正確同步觸發),造型緣故無法同時使用機身彈出式閃燈,此轉接器為塑膠材質且沒有熱靴鎖定裝置。

上方的熱靴座是金屬的,下方的接腳是塑膠的。

請注意上方接閃燈時的重量。

Pentax Off-camera Shoe Adapter F,離機熱靴轉接器F可用於外接閃燈(用於閃燈端),側邊有帶螺牙的母金屬接座供外接F5P延長線連接,下方沒有閃燈接點相通,但仍可接在機身熱靴座上,下方還提供了標準1/4"三腳架螺孔,上方則提供熱靴座用以結合閃燈,此轉接器為塑膠材質且沒有熱靴鎖定裝置。

上方的外觀與熱靴轉接器F相同。

腳座的部份提供三腳架螺孔。

Pentax Extension Cord F5P (Long),簡稱F5P(L)或5P Syns Code F(L) ,是約2.9M長的無捲曲熱靴同步延長線,兩端是雙公金屬接頭,帶鎖定螺牙。

Pentax Extension Cord F5P (Medium),一般稱為F5P(1.5m)或5P Syns Code F(1.5m),是約1.5M長的捲曲熱靴同步延長線,兩端是雙公金屬接頭,帶鎖定螺牙。

Pentax Extension Cord F5P (Short),一般稱為F5P(0.5m)或5P Syns Code F(0.5m),是約0.5M長的捲曲熱靴同步延長線,兩端是雙公金屬接頭,帶鎖定螺牙。

作為Pentax現有原廠閃燈週邊,連接線的材質精良且可替換,我曾經買過通用的副廠閃燈延長線組,線材是環保材質易碎,但接座倒是可鎖定。

已經粉碎分解的線材,花時間剝除。

副廠的延長線是一體式造型,接腳也是塑膠的,但可以鎖定,還可以切換頂端同步或是延伸同步,應是為了避免同時觸發不正常的問題。

整理好的線組。

試著用水管止洩帶手工繞修,花時間很不好繞,且原本的捲度會退捲,需要再整理重捲,但至少能回到勘用的狀態,內部的電線倒是沒有斷芯短路,只有外膠皮全變質粉裂了。這組副廠有項特色,因為接點的特別設計,可通用於各廠牌機身的標準熱靴座當延長線使用。





2024-09-12

K1 裂像屏調整筆記

在之前的改裝文章中-PENTAX K1 split-image focusing screen 改裝裂像對焦屏
發現幾乎無法正確得知PENTAX K1對焦屏的位置規格,只能透過游標卡尺的測量回推,而卡尺測量存在誤差,像是K1的原廠屏帶有一圈外框,實際對焦屏較薄,光這框的高差實在太小了,怕將對焦屏刮花,只能量個大概,可參考下圖所示:


黃色代表原廠銅框,藍色為原廠AF用對焦屏,下方有帶框,高度非常小,非常難以量出框高,而紅色箭頭所指的橘色虛線處,是對焦屏合焦面應該所處的高低位置示意圖,會影響到合焦的正確與否。

綠色為取代用的裂像屏,我選用的比原廠稍厚,所以得拿掉原廠銅框,選用較薄的(紫紅色表示)膠框替代, 目的就是為了讓對焦屏的位置回到原廠的正確高低位置。

目前這樣調整後,大部份的鏡頭可以順利在裂像合焦同時,合焦指示也亮燈,而且成像合焦無誤,但不是所有手動老鏡都準焦,有時會有裂像不準、合焦燈不亮、焦點前後移的情形,推測可能與老鏡玻璃的材質或色散有關,次要原因我認為可能與機身韌體版本、相位偵測合焦演算及合焦感測器的寬容度有關,當你經過無數測試後會發現,合焦燈亮有一前後範圍,相關合焦範圍與校準可參考以下連結,但我感覺甚有難度,我傾向靠裂像屏就好了。

https://www.pentaxforums.com/forums/53-pentax-dslr-camera-articles/402086-achieving-better-manual-focus-green-hexagon.html

以K1機身的合焦感測器中十字間測焦點為例,感測能力號稱可判斷最大光圈2.8的合焦,實際感覺最大光圈到1.4也值得信賴,大於1.4或小於5.6才可能判斷有誤,感覺上使用大光圈或手動鏡有時會有誤判造成焦點前後移的情形,個人感覺感測器多半偏向焦點前移,尤其接手動老鏡時,但大部份情形我都不進行機身加減值調焦,一樣傾向靠裂像屏目測,或機身調焦減值以符合裂像對焦屏的合焦,而手動老鏡的另一問題就是光圈較小,觀景窗視野變暗不利對焦。

若是比較新的鏡頭、自動對焦鏡或有電子接點的手動鏡,基本上遵照合焦感測器的合焦指示亮燈,則成像大部份是合焦無誤的,此時裂像屏可能會有一些誤差顯示焦點前移,但成像多半是合焦無誤,就算最大光圈也在合焦範圍內,畢竟光圈值也沒多大,都在景深內吧。

使用手動老鏡時,我猜測可能是色散影響對焦感測器的相位偵測,若是照合焦指示燈按快門,成像可能還是稍有一些焦點前後移,所以手動鏡目前也許照裂像屏合焦時按快門,成像較為正確,總結目前使用裂像屏的心得是十分好用,且選用的款式僅有中央的裂像,沒有微菱及畫線,最低限度影響鏡後測光,雖然磨沙面比起原廠屏稍暗些,但使用手動鏡沒有問題,此外尚有更適合手動鏡的高精細磨沙屏可選,但似乎影響觀景窗亮度更多。

有關對焦屏的小知識:
現代對焦屏製造應該是由雷射進行一面的磨沙啞光、裂像雕刻及格線拋光處理,而另一面多半是菲涅爾平面透鏡,Pentax K1 原廠屏的磨沙面是向上靠著五稜鏡,那麼 Ec-B 的裂像磨沙面也一樣是向上安裝。

有些老鏡頭的無限遠不正確,目前多半是鏡頭需要調整,應該跟裂像屏無關。

 

2024-07-26

Asahi Pentax Super-Takumar 1:1.4 / 50mm 八枚玉

Super-Takumar 1:1.4 / 50mm 八枚玉

一般來說,會注意到「Super Takumar 八枚玉」關鍵字的, 肯定是Takumar或M42病入膏肓的末期重症同好了,各家機鏡版本間的小祕辛,都是同好們追求探索的有趣題材,也許造成市場上不同價值的存在,但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倒也不必刻意追求或追捧的(口是心非)。
PS:一般人聽聞八枚玉多半是指Leica M Summicron 35mm F2吧。

引用圖片網址

1964年起,旭光學將 55mm 標準鏡所用的前鏡群分離非對稱雙高斯結構(Ultron Type)再次改進,在鏡後增加一片凸透鏡以加大光圈(我猜啦),焦段設為 50mm ,光圈值達 f/1.4,推出初代的 Super-Takumar 1:1.4 / 50mm,八片六群,在短短二年的銷售期後,便立即改版為七片六群,後代設計也是經典,亦延用數代至卡口時代。

上圖為Super-Takumar 1:1.4 / 50mm前、後代的光學結構,左方為前代八枚玉,右方為之後的萬年設計七枚玉,據稱前、後代都有使用較無放射性的鑭系稀土原素,但從部份八枚玉的後期及七枚玉開始多加上了氧化釷,可能因為釷的放射性影響了玻璃、鍍膜或是膠合面的材質,造成鏡片明顯的黃化,一般來說八枚玉較少見到黃化,鍍膜雖是漂亮的金黃色,但拍起來不太會有色偏的情形,七枚玉版本則有不少鏡片呈現暖黃的現象,成象亦有些許偏黃的暖調。

因釷的放射性造成黃化的鏡頭,根據鄉民的實驗,可以用UVA紫外光照射減少或恢復已黃化的情況,也有人以日照的方式或LED燈照明的方式實驗成功減少黃化,其實以數位機身的白平衡校正下,通常也能有正常的成像顏色。

八枚玉為八片六群設計,其中的三片膠合鏡片製造工藝及成本相對更高,據稱當年旭光學的工程師認為七枚玉的成像效果相當,已使用良好的稀土玻璃,精簡鏡片得以降低成本,所以發售約二年間便停產了八枚玉,另有一說則是八枚玉成本過高,造成旭光學收益虧本,只好盡早停售改版,種種傳聞促使廣大鄉民們硬是喜歡及追捧八枚玉,甚至稱之為Planar-Killer,市場價格比七枚玉高了不少,平心而論七枚玉仍不失當家標鏡準應有的水準,其結構更是延用了數代。

此二代大光圈標準鏡資料如下:  

  1. Super-Takumar 1:1.4 / 50mm ModeⅠ,1964-1965,僅此一代八枚玉,8片6群設計,6片光圈葉,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右,有較突出的後鏡組,M/A開關為舊式,僅標記小字的M及A,不像後期標示為Auto/Man,號稱Planar-Killer,第一代大光圈50mm標準鏡,重量約245克。
  2. Super-Takumar 1:1.4 / 50mm ModeⅡ,1956-1971,七枚玉,7片6群設計,6片光圈葉(最後期8片光圈葉,可能有光圈值偶合桿及S-M-C),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左,此後的50mm都是7片6群,部份鏡頭光圈值2標記為白點,重量約238克,1970年發售。

其他重要參考資料:

  • 原本我找到的日本雌山亭主shisan12先生,他研究拆解許多八枚玉及七枚玉的文章,不知為何暫時下架了,希望日後能再看見,暫時先做他的部落格連結供參考。http://home.a00.itscom.net/shisan12/


簡單總結八枚玉已知的簡易辨識方法有,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右,M/A開關下無打印數字,且僅標記小字的M及A,八枚鏡頭上的刻字為圓胖字,七枚的是瘦長字,八枚鏡頭重量約245克,七枚較輕約230克,可由以上數點大概分辨,但沒有保證正確。

初版2017/11/24,更新2024/07/26

2024-07-22

SMC Pentax-FA J 自動鏡系列

Pentax-FA J 自動鏡應是當年未代底片機 *ist 發售時一同登場的三支鏡頭,系列編成為FA J第三代自動對焦鏡,135片幅鏡頭,沒有手動光圈環設計,全程A檔自動,僅支援機身調控光圈值,舊機身只能光圈全開拍攝。

可視為FA的廉價精簡版,特色為三支皆用上AL,應是指非球面模造鏡片,可增進光學品質,全系列重量極為輕便,連接環都是塑料製造,由機身馬達驅動對焦,鏡尾有電子接點配合機身控制光圈及資料交換,2003年起出完三支後就沒有再擴充,是第二容易全收制霸的自動鏡系列。

幸運的三鏡皆完整配有原廠遮光罩

所幸焦段涵蓋18~300mm,倒也足堪日常使用,發售時正處底片過渡至數位的年代(第一代數位機 *ist D 2003登場),設計與成像在數位機身上的表現,個人認為與之後的DA鏡非常接近,亦好過部份底片機時代的FA鏡。

SMC Pentax-FA J 系列:

  • SMC Pentax-FA J 18-35mm F4-5.6 AL
    口徑67mm,重量203克,遮光罩PH-RBL 67,僅生產黑鏡,視野雷同於 DA 12-24。

  • SMC Pentax-FA J 28-80mm F3.5-5.6 AL
    口徑58mm,重量180克,遮光罩PH-RBE 58,僅生產銀鏡,視野雷同於 DA 18-55。

  • SMC Pentax-FA J 75-300mm F4.5-5.8 AL
    口徑58mm,重量385克,遮光罩PH-RBF 58,有銀/黑鏡,視野雷同於 DA 50-200。

18-35擁有多年了,一直未找到其餘二鏡

終於入手28-80,雖然成像一般但十分輕便

也入手了長變焦75-300,價格已十分親民

以上三鏡以今日品質要求,僅算是輕便的工具鏡,似乎沒有全收的必要,若不考慮新鏡頭,只拿FA前的老鏡來工作的話,完全有其他好選擇,不過FA J 18-35仍是我135片幅的廣角變首選(也沒別支了),標準變會建議FA 28-105 f4-5.6,長變焦我用FA 80-320,雖是打臉自己又買了重覆的焦段,多收了一堆佔位的古董,不過完整的三鏡到手仍是十分開心,畢竟多年來不常看到遮光罩完配的這三支,看來又是買了遮光罩附贈鏡頭啊。

2024-07-10

1130705下吉田新倉山浅間公園遠眺富士山

第一次安排從東京搭電車前往河口湖,目的為一睹富士山尊容,幸運的是當日天氣晴朗,極有機會得覽全貌,電車上決定先到「下吉田站」登新倉山,這處看來是富士急行線上首處可全覽富士山景的好地點,加上一早萬里無雲,更待何時呢?

下吉田車站後的新倉山浅間公園本就是飽覽富士山、五重塔及櫻花的知名景點,可惜時值酷暑已無櫻花陪襯,但早上的晴空萬里給了我們非來不可的信念,那怕要爬上398階梯,也要趕在遠方的白雲飄近富士山前登頂。(以下照片由手機或Pentax Q7拍攝)

富士急行線電車上初見富士山。

下車後的田間小徑遠望富士山。

入山後的398階考驗。

已是滿身大汗仍不見盡頭。

五重塔前得望富士,山頭殘雪消融。

山腰上的五重忠霊塔。

鏡頭望遠端盡力了,過亮的陽光漫射,照片對比不足。

再登上五重塔後的觀景台,著名的風景全覽。

機身調整加料,但少了櫻花及山頭雪。

走下觀景台再照一張,白雲已飄至山前。

初見富士山任務完成。

到了河口湖車站再望富士山,雲霧逐漸遮住山頭。

是日僅有早晨得見富士山全貌,我們這一家幸運的第一次,拿全身汗溼及腳酸換來的。


2024-01-03

M42至K卡口時代的微距設備概述

當需要將拍攝主題放大時,除了使用微距鏡外,常見的放大設備有:特寫鏡、接寫環、蛇腹、倒接環、對接環、加倍鏡、延伸鏡/桶、觀景窗放大鏡、直角取景器等設備,可配合使用於微距鏡上,也可用於一般鏡頭使之擴增微距能力,其原理大概是延長像距,縮小物距,使得成像放大,拍攝距離變短。

一般鏡頭只要是最近對焦距離稍近的,都有一定的放大倍率,而能夠稱得上是微距鏡的,應該都能達到1:2以上吧(我猜的不確定),所以微距鏡的特色都是鏡身可以拉得較長,有看過某些廣角鏡不標示Macro,但會使用close focus等字樣代表其近攝設計,本文來介紹各種設備來擴充現有機鏡的微距功能,因我的設備從 M42 至 K 接環為主,僅介紹此系列為主。

  • 常見名詞解釋及設備解說

Magnifier:觀景窗放大鏡,比如原廠的Eyecup O-ME53,用以取替代原本的眼罩並提供放大取景功能,此外直角取景器通常也提供放大功能,請注意此兩項設備僅供對焦取景時放大觀看,對於成像沒有任何放大功能。

Magnification:放大率,微距鏡的鏡身上通常會標示放大率(像長/物長),一般標示為1:2(像長:物長)或是1x之類的標記,可能還加註曝光補償的建議值。有時最大光圈值也會以比值標示如1:2.8或1:1.4,請稍加分辨。

Macro:微距鏡,鏡身或鏡前銘文有標注Macro者稱為微距鏡頭,以鏡頭自身設計即提供近距離對焦及放大能力,依照微距的原理是增加像距來減少物距,所以微距鏡通常具有較長的鏡桶長度,可再加上其他設備加強放大率。我有選列一些知名的M42至K卡口的微距老鏡供參考

我的第一顆M42微距鏡

Close-up:特寫,一般指特寫濾鏡或近攝鏡,如濾鏡一樣直接掛在鏡頭前的放大鏡,可提供直覺的放大功能,且幾乎不影響測光與對焦、不會失光也不需曝光補償,使用特寫鏡將無法對焦至無限遠,不過便宜好攜帶、適用性高,可與其他設備合用是其優點,但可能畫質上稍有影響。

Extension Tube:用於鏡尾的接寫環,也稱為延伸套筒,是單純的延伸桶將原本鏡頭延長,但沒有光學鏡片在內,會因此拉長鏡後焦距,減少對焦距離及物距,以增加放大率,接寫環可運用在普通鏡頭及微距鏡上,有長短套桶可混合使用,但隨著鏡桶延長,會有失光、對焦不易、無法拍攝遠景及無限遠的情形,依接寫環種類不同,鏡頭可能需純手動操作,若無光圈環的新鏡頭加上沒有電子接點的接寫環,只能以最大光圈拍攝。接寫環不影響鏡頭成像,攜帶及操作簡便,算是經濟實惠的好選擇。

上圖右為 Pentax Auto Extension Tube Set (M42)

原廠K卡口接寫環
副廠K卡口附電子接點接寫環

Helicoid Extension Tube:指可螺旋伸縮的延長套筒,方便微距時的合焦調整,也稱為對焦筒,與接寫環相同中間沒有鏡片。Pentax原廠有M42及K接環版本,當前因為無反興起,許多工業鏡頭或投影鏡頭經常搭配對焦筒使用。

左方是原廠M42版,右方是原廠K接環版,K接環版沒有電子接點、對焦驅動桿,也沒光圈值連桿與縮光圈撥桿,所以接上任何K接環鏡頭只能手動對焦及手動縮光圈,原本K、M鏡接上去直接可以當M42鏡一樣有光優模式可用,另外副廠的對焦筒前後有不同接口方便轉接。

Bellows:蛇腹/皮腔/風箱,利用皮製可伸縮的,如長蛇般的摺疊風箱來延長鏡尾距離,可視為加長的接寫環以提供較大的倍率,還可再加上接寫環及倒接環配合使用,使用導軌來控制伸縮長度與對焦,可安裝於腳架上穩定拍攝,該設備精密且價格昂貴,不易攜帶使用,中大畫幅的蛇腹甚至可以軸移,但因加長的皮腔使得失光嚴重,對焦不易,在使用底片拍攝時還務必注意倒易率失效的補償。

因K1的額頭凸出,接蛇腹得先接一段接寫環

Reverse Adapter:倒接環,適用於廣角、標準至中焦鏡,利用鏡頭前的濾鏡螺牙,將鏡頭反過來轉接到機身的倒接環,需依鏡頭口徑購買,需全手動操作,焦長越短放大率越高。

此外也有雙頭螺牙的對接環或稱雙陽環,用以串接一顆正常安裝的長焦鏡及一個倒裝的短焦鏡,將倒接鏡頭視作鏡前矯正良好的近攝鏡,放大率為長焦除以短焦,此方式不失為高成像品質且大倍率的微距操作模式,我自己測試的心得是所有倒接的鏡頭最好是大光圈,否則失光嚴重,對焦不易。

Teleconverter:加倍鏡或叫增距鏡、有些標示為Teleplus、Converter、Tele Extender或Adapter,並標示增距倍數有1.4X/1.5X、1.7X、2X3X不等,不同於接寫環,加倍鏡的鏡桶內有光學鏡片用以放大影像,雖然一樣掛在鏡尾,會增加原鏡的焦長,合焦距離也可能會改變,會影響進光量減至原本的1/4,可能影響自動對焦及成像品質,透過焦距的加倍放大了成像,此外增距鏡可增加焦長的功效也被應用於望遠使用,且無限遠合焦不受影響。

M42的兩倍鏡
M42的三倍鏡
原廠帶電子接點的KA兩倍鏡
副廠K卡口兩倍鏡
副廠帶對焦連桿有電子接點的兩倍鏡
副廠帶電子接點的手動可變微距接寫兩倍鏡

有些微距鏡的設計,配有專屬的延伸鏡/桶(Extender/Extension Tube),接上之後可以達到更高的放大率,若未使用專屬配件也可利用其他加倍鏡或接寫環達到近似效果,但可能放大率及成像稍有影響。下圖為兩組附有專屬延伸鏡/桶的手動微距鏡。

左邊是Tamron SP 90 Macro (52BB),搭配前方的專屬延伸桶(無鏡片),
右方的是Tokina AT-X Macro 90,搭配後方的專屬延伸鏡(有鏡片)。

Reciprocity Law Failure:倒易率失效,在底片曝光時的倒易率,因微距攝影而失準,要加倍曝光時間以取得正確曝光量,但在數位機身則不受影響,全部交由機身運算,目前使用都能正常不必再加補償,那怕是使用皮腔這種大量延長而失光的情形下都正常,但可能隨之有拉高ISO值的雜訊問題。

終於編輯結束,才發現自己僅有一支自動對焦的微距鏡FA 100/2.8 Macro,其他都是些手動老鏡,微距鏡的對焦行程很長,自動鏡其實會快速又方便,不過在接上延伸設備時也許手動更方便些,此外微距攝影時,可能還需要閃燈/環燈、遮光罩、三腳架、微距雲台/對焦導軌、快門線/遙控器等設備沒有在此記錄,留待未來再增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