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Asahi Pentax Super-Takumar 1:1.4 / 50mm 八枚玉

Super-Takumar 1:1.4 / 50mm 八枚玉

一般來說,會注意到「Super Takumar 八枚玉」關鍵字的, 肯定是Takumar或M42病入膏肓的末期重症同好了,各家機鏡版本間的小祕辛,都是同好們追求探索的有趣題材,也許造成市場上不同價值的存在,但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倒也不必刻意追求或追捧的(口是心非)。
PS:一般人聽聞八枚玉多半是指Leica M Summicron 35mm F2吧。

引用圖片網址

1964年起,旭光學將 55mm 標準鏡所用的前鏡群分離非對稱雙高斯結構(Ultron Type)再次改進,在鏡後增加一片凸透鏡以加大光圈(我猜啦),焦段設為 50mm ,光圈值達 f/1.4,推出初代的 Super-Takumar 1:1.4 / 50mm,八片六群,在短短二年的銷售期後,便立即改版為七片六群,後代設計也是經典,亦延用數代至卡口時代。

上圖為Super-Takumar 1:1.4 / 50mm前、後代的光學結構,左方為前代八枚玉,右方為之後的萬年設計七枚玉,據稱前、後代都有使用較無放射性的鑭系稀土原素,但從部份八枚玉的後期及七枚玉開始多加上了氧化釷,可能因為釷的放射性影響了玻璃、鍍膜或是膠合面的材質,造成鏡片明顯的黃化,一般來說八枚玉較少見到黃化,鍍膜雖是漂亮的金黃色,但拍起來不太會有色偏的情形,七枚玉版本則有不少鏡片呈現暖黃的現象,成象亦有些許偏黃的暖調。

因釷的放射性造成黃化的鏡頭,根據鄉民的實驗,可以用UVA紫外光照射減少或恢復已黃化的情況,也有人以日照的方式或LED燈照明的方式實驗成功減少黃化,其實以數位機身的白平衡校正下,通常也能有正常的成像顏色。

八枚玉為八片六群設計,其中的三片膠合鏡片製造工藝及成本相對更高,據稱當年旭光學的工程師認為七枚玉的成像效果相當,已使用良好的稀土玻璃,精簡鏡片得以降低成本,所以發售約二年間便停產了八枚玉,另有一說則是八枚玉成本過高,造成旭光學收益虧本,只好盡早停售改版,種種傳聞促使廣大鄉民們硬是喜歡及追捧八枚玉,甚至稱之為Planar-Killer,市場價格比七枚玉高了不少,平心而論七枚玉仍不失當家標鏡準應有的水準,其結構更是延用了數代。

此二代大光圈標準鏡資料如下:  

  1. Super-Takumar 1:1.4 / 50mm ModeⅠ,1964-1965,僅此一代八枚玉,8片6群設計,6片光圈葉,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右,有較突出的後鏡組,M/A開關為舊式,僅標記小字的M及A,不像後期標示為Auto/Man,號稱Planar-Killer,第一代大光圈50mm標準鏡,重量約245克。
  2. Super-Takumar 1:1.4 / 50mm ModeⅡ,1956-1971,七枚玉,7片6群設計,6片光圈葉(最後期8片光圈葉,可能有光圈值偶合桿及S-M-C),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左,此後的50mm都是7片6群,部份鏡頭光圈值2標記為白點,重量約238克,1970年發售。

其他重要參考資料:

  • 原本我找到的日本雌山亭主shisan12先生,他研究拆解許多八枚玉及七枚玉的文章,不知為何暫時下架了,希望日後能再看見,暫時先做他的部落格連結供參考。http://home.a00.itscom.net/shisan12/


簡單總結八枚玉已知的簡易辨識方法有,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右,M/A開關下無打印數字,且僅標記小字的M及A,八枚鏡頭上的刻字為圓胖字,七枚的是瘦長字,八枚鏡頭重量約245克,七枚較輕約230克,可由以上數點大概分辨,但沒有保證正確。

初版2017/11/24,更新2024/07/26

2024-07-22

SMC Pentax-FA J 自動鏡系列

Pentax-FA J 自動鏡應是當年未代底片機 *ist 發售時一同登場的三支鏡頭,系列編成為FA J第三代自動對焦鏡,135片幅鏡頭,沒有手動光圈環設計,全程A檔自動,僅支援機身調控光圈值,舊機身只能光圈全開拍攝。

可視為FA的廉價精簡版,特色為三支皆用上AL,應是指非球面模造鏡片,可增進光學品質,全系列重量極為輕便,連接環都是塑料製造,由機身馬達驅動對焦,鏡尾有電子接點配合機身控制光圈及資料交換,2003年起出完三支後就沒有再擴充,是第二容易全收制霸的自動鏡系列。

幸運的三鏡皆完整配有原廠遮光罩

所幸焦段涵蓋18~300mm,倒也足堪日常使用,發售時正處底片過渡至數位的年代(第一代數位機 *ist D 2003登場),設計與成像在數位機身上的表現,個人認為與之後的DA鏡非常接近,亦好過部份底片機時代的FA鏡。

SMC Pentax-FA J 系列:

  • SMC Pentax-FA J 18-35mm F4-5.6 AL
    口徑67mm,重量203克,遮光罩PH-RBL 67,僅生產黑鏡,視野雷同於 DA 12-24。

  • SMC Pentax-FA J 28-80mm F3.5-5.6 AL
    口徑58mm,重量180克,遮光罩PH-RBE 58,僅生產銀鏡,視野雷同於 DA 18-55。

  • SMC Pentax-FA J 75-300mm F4.5-5.8 AL
    口徑58mm,重量385克,遮光罩PH-RBF 58,有銀/黑鏡,視野雷同於 DA 50-200。

18-35擁有多年了,一直未找到其餘二鏡

終於入手28-80,雖然成像一般但十分輕便

也入手了長變焦75-300,價格已十分親民

以上三鏡以今日品質要求,僅算是輕便的工具鏡,似乎沒有全收的必要,若不考慮新鏡頭,只拿FA前的老鏡來工作的話,完全有其他好選擇,不過FA J 18-35仍是我135片幅的廣角變首選(也沒別支了),標準變會建議FA 28-105 f4-5.6,長變焦我用FA 80-320,雖是打臉自己又買了重覆的焦段,多收了一堆佔位的古董,不過完整的三鏡到手仍是十分開心,畢竟多年來不常看到遮光罩完配的這三支,看來又是買了遮光罩附贈鏡頭啊。

2024-07-10

1130705下吉田新倉山浅間公園遠眺富士山

第一次安排從東京搭電車前往河口湖,目的為一睹富士山尊容,幸運的是當日天氣晴朗,極有機會得覽全貌,電車上決定先到「下吉田站」登新倉山,這處看來是富士急行線上首處可全覽富士山景的好地點,加上一早萬里無雲,更待何時呢?

下吉田車站後的新倉山浅間公園本就是飽覽富士山、五重塔及櫻花的知名景點,可惜時值酷暑已無櫻花陪襯,但早上的晴空萬里給了我們非來不可的信念,那怕要爬上398階梯,也要趕在遠方的白雲飄近富士山前登頂。(以下照片由手機或Pentax Q7拍攝)

富士急行線電車上初見富士山。

下車後的田間小徑遠望富士山。

入山後的398階考驗。

已是滿身大汗仍不見盡頭。

五重塔前得望富士,山頭殘雪消融。

山腰上的五重忠霊塔。

鏡頭望遠端盡力了,過亮的陽光漫射,照片對比不足。

再登上五重塔後的觀景台,著名的風景全覽。

機身調整加料,但少了櫻花及山頭雪。

走下觀景台再照一張,白雲已飄至山前。

初見富士山任務完成。

到了河口湖車站再望富士山,雲霧逐漸遮住山頭。

是日僅有早晨得見富士山全貌,我們這一家幸運的第一次,拿全身汗溼及腳酸換來的。


2024-01-03

M42至K卡口時代的微距設備概述

當需要將拍攝主題放大時,除了使用微距鏡外,常見的放大設備有:特寫鏡、接寫環、蛇腹、倒接環、對接環、加倍鏡、延伸鏡/桶、觀景窗放大鏡、直角取景器等設備,可配合使用於微距鏡上,也可用於一般鏡頭使之擴增微距能力。

一般鏡頭只要是最近對焦距離稍近的,都有一定的放大倍率,而能夠稱得上是微距鏡的,應該都能達到1:2以上吧(我猜的不確定),有看過某些廣角鏡不標示Macro,但會使用close focus等字樣代表其近攝設計,本文來介紹各種設備來擴充現有機鏡的微距功能,因我的設備從 M42 至 K 接環為主,僅介紹此系列為主。

  • 常見名詞解釋及設備解說

Magnifier:觀景窗放大鏡,比如原廠的Eyecup O-ME53,用以取替代原本的眼罩並提供放大取景功能,此外直角取景器通常也提供放大功能,請注意此兩項設備僅供對焦取景時放大觀看,對於成像沒有任何放大功能。

Magnification:放大率,微距鏡的鏡身上通常會標示放大率(像長/物長),一般標示為1:2(像長:物長)或是1x之類的標記,可能還加註曝光補償的建議值。有時最大光圈值也會以比值標示如1:2.8或1:1.4,請稍加分辨。

Macro:微距鏡,鏡身或鏡前銘文有標注Macro者稱為微距鏡頭,以鏡頭自身設計即提供近距離對焦及放大能力,依照微距的原理是增加像距就減少物距,所以微距鏡通常具有較長的鏡桶長度,可再加上其他設備加強放大率。我有選列一些知名的M42至K卡口的微距老鏡供參考

我的第一顆M42微距鏡

Close-up:特寫,一般指特寫濾鏡或近攝鏡,如濾鏡一樣直接掛在鏡頭前的放大鏡,可提供直覺的放大功能,且幾乎不影響測光與對焦、不會失光也不需曝光補償,使用特寫鏡將無法對焦至無限遠,不過便宜好攜帶、適用性高,可與其他設備合用是其優點,但可能畫質上稍有影響。

Extension Tube:用於鏡尾的接寫環,也稱為延伸套筒,是單純的延伸桶將原本鏡頭延長,沒有光學鏡片在內,不改變原鏡焦長,但會拉近對焦距離以增加放大率,接寫環可運用在普通鏡頭及微距鏡上,有長短套桶可混合使用,隨著鏡桶延長,會有失光、對焦不易、無法拍攝遠景及無限遠的情形,依接寫環種類不同,鏡頭可能需純手動操作,若無光圈環的新鏡頭加上沒有電子接點的接寫環,只能以最大光圈拍攝。接寫環不影響鏡頭成像,攜帶及操作簡便,算是經濟實惠的好選擇。

Helicoid Extension Tube指可伸縮的延長接寫環。

上圖右為 Pentax Auto Extension Tube Set (M42)

原廠K卡口接寫環
副廠K卡口接寫環

Bellows:蛇腹/皮腔/風箱,利用皮製可伸縮的,如長蛇般的摺疊風箱來延長鏡尾距離,可視為加長的接寫環以提供較大的倍率,還可加上接寫環及倒接環配合使用,使用導軌來控制伸縮長度,可安裝於腳架上穩定拍攝,該設備精密價格昂貴,不易攜帶使用,中大畫幅的蛇腹甚至可以軸移,但因加長的皮腔使得失光嚴重,對焦不易,在使用底片拍攝時務必注意倒易率失效的補償。

因K1的額頭凸出,接蛇腹得先接一段接寫環

Reverse Adapter:倒接環,適用於廣角、標準至中焦鏡,利用鏡頭前的濾鏡螺牙,將鏡頭反過來轉接到機身的倒接環,需依鏡頭口徑購買,需全手動操作,焦長越短放大率越高。

此外也有雙頭螺牙的對接環或稱雙陽環,用以串接一顆正常安裝的長焦鏡及一個倒裝的短焦鏡,將倒接鏡頭視作鏡前矯正良好的近攝鏡,放大率為長焦除以短焦,此方式不失為高成像品質且大倍率的微距操作模式,我自己測試的心得是所有倒接的鏡頭最好是大光圈,否則失光嚴重,對焦不易。

Teleconverter:加倍鏡或叫增距鏡、有些標示為Teleplus、Converter、Tele Extender或Adapter,並標示增距倍數有1.4X/1.5X、1.7X、2X3X不等,不同於接寫環,加倍鏡的鏡桶內有光學鏡片,雖然一樣掛在鏡尾,但會改變原鏡的焦長,合焦距離可能會改變,會影響進光量減至原本的1/4,可能影響自動對焦及成像品質,透過焦距的加倍放大了成像,且仍有一段延伸桶長度,個人覺得也算是擴充式微距的方式,且結果是雷同的。

M42的兩倍鏡
M42的三倍鏡
原廠帶電子接點的KA兩倍鏡
副廠K卡口兩倍鏡
副廠帶對焦連桿有電子接點的兩倍鏡
副廠帶電子接點的手動可變微距接寫兩倍鏡

有些微距鏡的設計,配有專屬的延伸鏡/桶(Extender/Extension Tube),接上之後可以達到更高的放大率,若未使用專屬配件也可利用其他加倍鏡或接寫環達到近似效果,但可能放大率及成像稍有影響。下圖為兩組附有專屬延伸鏡/桶的手動微距鏡。

左邊是Tamron SP 90 Macro (52BB),搭配前方的專屬延伸桶,
右方的是Tokina AT-X Macro 90,搭配後方的專屬延伸鏡。

Reciprocity Law Failure:倒易率失效,在底片曝光時的倒易率,因微距攝影而失準,要加倍曝光時間以取得正確曝光量,但在數位機身則不受影響,全部交由機身運算,目前使用都能正常不必再加補償,那怕是使用皮腔這種大量延長失光的情形下都正常,但可能隨之有拉高ISO值的雜訊問題。

終於編輯結束,才發現自己僅有一支自動對焦的微距鏡FA 100/2.8 Macro,其他都是些手動老鏡,微距鏡的對焦行程很長,自動鏡其實會快速又方便,不過在接上延伸設備時有時手動更方便,此外微距攝影時,可能還需要閃燈/環燈、遮光罩、三腳架、微距雲台/對焦導軌、快門線/遙控器等設備沒有在此記錄,留待未來再增加吧。


2023-12-18

M42至K卡口的微距老鏡「路選」列表

在 M42 通用螺口鏡的年代,已有不少微距名鏡,這些鏡頭焦段由小廣角至中長焦都有,至少能達到1比2的放大率,不少定焦及變焦鏡都有良好的微距成像,誠如大陸網友所說「微距無弱旅」,作為微距鏡有方便的近距離對焦能力、足夠的放大率及良好銳利的成像,以下為「路西法挑選的」部份M42至K卡口微距鏡列表,大概是以我聽聞過、使用過及感興趣的隨選記錄,僅先選列手動定焦鏡。有關其他微距設備請參考M42至K卡口時代的微距設備概述

M42歐系鏡頭

  • Enna München Macro-Ennalyt 28/3.5 MC

  •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MC 35/2.4,據稱有1:2的放大率
  • Enna München Macro-Ennalyt / Revuenon 35/2.8 MC
  • Kamerabau-Anstalt-Vaduz Kilfitt-Makro-Kilar D 40mm F/2.8
  • Heinz Kilfitt Munchen Makro-Kilar D 40mm F/2.8
  • Zoomar Muenchen Macro Zoomatar D 40mm F/2.8
  • A. Schacht Ulm M-Travenar R 50/2.8
  •  A. Schacht Ulm Edixa-M-Travenar-A 50/2.8


M42日系鏡頭
  • Sigma Mini Wide Macro 28/2.8
  • Auto Chinon MCM 55/1.7 Macro,1:1 

  • Porst Color Reflex MC 1:1.7/50mm Macro F

  • Asahi Macro Takumar 50/4,1:1

  • Asahi Super / S-M-C Macro Takumar 50/4,1:2

  • Sigma Macro Multi-Coated 50/2.8,1:1

  • Fuji EBC Fujinon Macro 55/3.5,1:2,使用專屬接寫環可達 1:1

  • Mamiya Sekor / Rikenon / Yashinon Tomioka Macro 60/2.8,1:1

  • Asahi S-M-C Macro Takumar 100/4 ,1:2

  • Asahi Bellows-Takumar 100/4,需配合蛇腹皮腔使用

  • Asahi S-M-C Bellows Takumar 100/4,需配合蛇腹皮腔使用


M42俄系鏡頭
  • Industar-61L/Z 50/2.8,1:2

  • LZOS MC Volna-9 50/2.8,1:2

  • MC Rubinar 300/4.5 Macro

  • MC Rubinar 500/5.6 Macro

  • MC Rubinar 500/8 Macro

  • MC Rubinar 1000/10 Macro


M42他廠鏡頭
  • MC Macro-Revuenon 24/4,ENNA MUENCHEN

  • Miranda 28/2.8 MC Macro

  • Macro Revuenon 35mm F3.5

  • PORST Color Reflex MC 50/1.7  Macro F

  • Soligor C/D Macro 100mm/2.8,1:2,使用專屬接寫環可達 1:1


M42的Asahi Macro Takumar 50/4及加倍鏡與接寫環


K卡口原廠及日系鏡頭

  • Cosina MC MACRO 24/2.8,可能有同規格不同廠牌鏡頭存在
  • Cosina MC MACRO 28/2.8,可能有同規格不同廠牌鏡頭存在
  • Chinon MC MACRO 28/2.8,可能有同規格不同廠牌鏡頭存在
  • SMC Pentax 50/4 Macro,1:2
  • SMC Pentax 100/4 Bellows
  • SMC Pentax 100/4 Macro,1:2
  • SMC Pentax-M 50/4 Macro,1:2
  • SMC Pentax-M 100/4 Macro,1:2
  • SMC Pentax-A 50/2.8 Macro,1:2
  • SMC Pentax-A 100/4 Macro,1:2
  • SMC Pentax-A 100/2.8 Macro,1:1,Pentax第一支達2.8且1:1放大的百微。
  • SMC Pentax-A* 200/4 Macro ED,星鏡二百微,1:1的長焦微距散景神鏡。
  • Tokina AT-X Macro 90/2.5,1:2,有專屬延伸鏡可達1:1,有K及KA卡口版本。
  • Tamron SP 90/2.5 Macro,1:2,有專屬的延伸桶可達1:1,Adaptall接口,有K及KA卡口版本。

  • Voigtlander Macro APO-Lanthar SL 125/2.5 (Cosina),1:1

  • Tamron SP TELE MACRO BBAR MC 500mm F8


K卡口他廠鏡頭
  • Komine 製 / Vivitar / Elicar V-HQ / Panagor PMC / Sears / Soligor / Quantaray / Rokunar
    55/2.8 MC Macro ,1:1,景深尺表在對焦環前,倍率尺表在對焦環後。

  • Komine 製 / Vivitar / Spiratone / Soligor / Rokunar / Elicar Super V-HQ / Panagor(f/3) Macro 90/2.8 /2.5 /3,1:1,景深尺表在對焦環前,倍率尺表在對焦環後,有K/KA/M42接口版本。

  • Tokina 製 / Vivitar Series 1 VMC Macro 90mm f/2.5,1:2,使用專屬加倍鏡可達 1:1,倍率尺表在對焦環前。

  • Kiron 製 / Krion / Rikenon P / Lester A. Dine / Rolleinar Macro 105/2.8  Vivitar Series 1 Macro 105/2.5或100/2.8 /,1:1,景深及倍率尺表都在對焦環後,有K/KA/M42接口版本。


2023-12-05

Tamron Adaptall 鏡頭在 Pentax K1的使用

Tamron Adaptall鏡頭是由騰龍開發的通用可換接口鏡頭系統,約1973年開始Adaptall接口,至1979推出改進版的Adaptall-2,一直發展至1996年為止,全系列大多為手動定焦鏡及變焦鏡。

本文討論有關Adaptall鏡頭接上Pentax數位K1機身的使用情形為主,可使用的接口有三種如下:

1、P/U M42,型號01C,相容於所有M42機身,附自動縮光圈頂針,應使用壓頂針的M42-PK直接縮光圈較方便,在 Pentax K1 上視同M42鏡頭,手動縮光圈,以光圈優光自動測光模式操作,有合焦指示;也因為M42的通用性,可轉接到大部份的各廠牌數位機身。

2、P/K,型號02C,適用於所有K接環機身,相容性如同 K、M 手動鏡,手動縮光圈後需按小綠鈕才會實際縮光圈測光,在數位機身上不能顯示光圈值,可惜操作上較為繁複。1979年之前的舊Tamron鏡身上可能有A/M開關,則可以切手動直接縮光圈。

 3、P/KA,型號63C,接環帶有電子接點,有光圈控制機構得以傳遞光圈值給機身,也可鎖定鏡頭在AE模式,由機身控制及顯示光圈大小,如同 Pentax 自家的 A 系列鏡之後的操作方式,除了手動對焦外,是上鏡頭速度及自動化便利性最高的選擇。

4、P/ES M42,型號16C,此轉接環無法在 K1 上使用,因為配合旭光學可全開光圈測光的M42機身(SP-F、ES、ESⅡ),此接環外圈有光圈值偶合桿的連動齒輪,在接上 K1 時,會被K卡口上方的斜面干涉而無法轉入,其他不影響的底片或數位機身的則可視同M42鏡頭般使用。

2023-11-30

Pentax K1 無法正常安裝或使用的M42鏡頭與週邊

Pentax K1 作為賓得第一代135片幅數位機身,其機身規畫、佈局、外觀等都非常優良,用來接上現代鏡頭都能配合良好,但以我將 K1 視為 M42 專用機的使用過程中,遇到一些無法正常安裝或使用的鏡頭與週邊,部份原因是 K1 那精美突出的五稜鏡大額頭或是轉接環問題,在此列出記錄及目前解決方案。

一、無法正常安裝或使用的鏡頭

1、Super Takumar-Zoom 1:4.5 / 70-150mm,旭光學的第一支長變焦,附有小巧的腳架環,但無法在鬆開時沿著鏡頭旋轉,會被 M/A 切換開關擋住,造成腳架環會影響鏡頭安裝及卸除,接上 K1 時,千萬要把腳架環先拿下來,否則可能接得上鏡頭卻拿不下來,或者換用 Takumar 300mm 高一些的腳架環,就能正常使用,可復原。

此鏡有短腿的腳架環

2、MC Rubinar 500mm/f5.6 Macro,此鏡的 M42 接環緊靠著巨大的鏡尾,完全無法接上 K1 使用,除非加上兩倍鏡或接寫環,我目前是接上一段接寫環,再調整鏡頭無限遠來因應,可復原。

碩大的鏡尾若沒加一段接寫環將無法接上機身

3、Sears 55mm f/1.4,此鏡是富岡代工的 M42 標準鏡,僅因較大的 M/A 切換開關會在旋入鏡頭時干涉到 K1 鏡頭接口的上部斜面,需磨除一部份塑膠製的 M/A 切換開關,不可復原。

4、Helios 40 85mm f/1.5 初代銀鏡,鏡身附有一小腳架座,需拆除才可接上 K1,否則拆裝鏡頭會干涉到 K1 鏡頭接口的上部斜面,可復原。

5、MC Helios 40-2 85mm f/1.5二代黑鏡附腳架座版,因鏡尾有一圈腳架座固定環太大,會干涉到 K1 鏡頭接口的上部斜面,必須拆除此固定環,可復原。國外有人直接磨掉一部份固定環亦可,不可復原。

6、M37 Takumar,雖然有 M37 轉 M42 轉接環,但目前只買得到非原廠轉接環,可能會造成鏡後距問題,使得無限遠無法合焦,需調整轉接環高度來因應,可復原,這類鏡頭與機身可正常安裝,也沒有干涉問題,只因鏡尾的接環鏡座太小了,使用上需要調整配合,還有接環漏光問題要注意。

7、EBC Fujinon 鏡頭,因為鏡尾的測光連動外爪,需磨除才能在大部份的數位機身上正常使用,不可復原,這類鏡頭與機身可正常安裝,磨除後就沒有干涉問題。 

已磨除連動外爪的三顆EBC Fujinon

8、Petri Orikkor 1:2 f=50mm,這顆特別的鏡頭很小巧,手動光圈環在鏡尾處,但接環前又有一圈類似預設光圈的快速縮光圈無段控制環,且有兩個銀色小凸鈕會跟 K1 卡口處的對焦馬達連桿和鏡頭固定梢干涉,造成光圈設定的困擾,只能按往機身的鏡頭卸除鈕才能調整光圈,之前沒有想到解決方式,後來將兩個銀色小凸鈕拆除,改由其他沉頭小螺絲代替即可。

照片中鏡身左邊有一個銀色小凸鈕很干擾

9、Auto Takumar 55mm/1.8,光圈值逆序的這顆鏡頭,造型與Super Takumar 55mm /1.8一樣,在使用Rayqual這類預壓頂針的轉接環時,不容易轉到最大光圈,可能是光圈和頂針聯動機構的關係,若使用原廠M42轉接環則正常,下一代的Super Takumar 55mm /1.8則沒有這樣的困擾。同理有時M42接寫環或加倍鏡也會遇到這類頂針問題,一律使用原廠M42轉接環即可。

造型與眾不同的兩顆兄第鏡

10、Tamron Adaptall 鏡頭,若使用 P/ES M42 轉接環,因為有一組齒輪突出(光圈值傳遞用),將無法接上 K1 ,必需使用其他 P/U M42 、P/K 或 P/KA 轉接環才行。 

其他只要是鏡尾較大的鏡頭可能都在 K1 上產生安裝干涉問題,而鏡尾太小的則可能有無限遠問題。

二、無法正常安裝或使用的週邊

1、M42 微距蛇腹,K1 的額頭可能卡到鏡座或其他機構,需加上接寫環才能正確接上。 

接環的固定螺絲會影響無法接上機身,需加上接寫環。

#Takumar M37 轉接 M42 的筆記

#Takumar M37 轉 M42、Soviet M39 轉 M42、Rubinar反射鏡 的無限遠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