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8

1061104明德水庫Meyer135 K1

M42東德老鏡中,我一直沒入手Meyer,以前將目光放在CZJ及便宜的Pentacon,等慢慢研究到Meyer時,已是水漲船高、高不可攀了。

所幸在FB結識了熟悉德鏡的許兄,他出讓了一支Meyer-Optik Görlitz Orestor 135mm f/2.8 雙斑馬鏡,才終於有機會一試,古典的鏡身質感及多片光圈葉,造就獨特的成像氛圍與優美的散景,應是此鏡受人喜愛的原因了。







2017-12-18

Takumar鏡頭蓋版本

自第一代的M42 Takumar起,Asahi Pentax就使用密合式的植絨金屬鏡頭蓋,其精緻細膩的程度,堪稱M42時代最為精美的設計,經過幾代變化有著不同字樣的版本,我手上沒有Heiland Pentax字樣的,也沒有銀色款式的。


有關M42老鏡頭的光圈記事

M42老鏡多半是手動光圈(廢話),但手動光圈還分多種型式,就時間演進先後,我大致研究推論如下,是沒有實際考證的胡扯,也是一篇不附圖的沒禮冒發文:

一、純手動光圈:
可能是前置光圈環或是後置光圈環,應該都是單環有段的設計(也可能單環無段),有段是為了縮光圈時能默算幾檔光圈,光圈環直接驅動光圈葉,算是較古早的設計,但縮光圈時實際造成光量減少,單眼觀景窗會變暗,拍攝時需縮到預期的光圈大小測光並選擇快門值,再按下快門完成拍攝。這樣的古老單純設計接在現代的數位機身反而沒有縮光圈問題,完全純手動鏡嘛。

二、預設光圈:
通常是前置雙環設計或前置單光圈環,前環用來預設光圈值範圍(可能有段),後環則直接轉動光圈葉(多半無段),前環可能會連動後環,使用上例如將前環設定到f8,那後環就可以從最大光圈無段直接縮到f8,部份老鏡的前環要預設光圈時,需拉上或壓下才能轉到想設定的預設光圈值,部份則是直接轉前環即可設定,有些鏡頭設計更棒,直接進化成單環手動光圈含預設光圈功能,多半也是以拉上或壓下的機關去設定。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拍攝取景時可全開光圈,按快門前再快速轉動後環將光圈縮到預設值,實際上仍是手動光圈,所以接數位機身也可正常使用。

以上鏡頭一般沒後有M42鏡尾頂針。

以下鏡頭開始有M42鏡尾頂針。

三、半自動光圈:
應該多是手動後置單光圈環設計,如Auto-Takumar,光圈葉必須先上弦讓光圈全開,再利用彈簧積蓄力量,在快門擊發的同時,機身頂桿推動鏡尾縮光圈頂針,鏡頭內的彈力瞬間將光圈縮至預設光圈,這類鏡頭在M42底片機上的操作稍嫌麻煩,加上的頂針讓機身可以控制縮光圈,但基本上仍是一種單光圈環手動光圈,所以用在數位機身也沒問題,甚至不必上弦,光圈環直接連動縮收光圈,而且數位機身也不會幫它推鏡尾頂針。現在看來基本上是過渡時期的設計。

四、自動光圈:
所謂自動光圈指的是自動縮到設定的光圈值再重回全開光圈的設計,這類鏡頭多半是後置單光圈環,鏡尾有縮光圈頂針,光圈葉有彈簧撐開所以隨時保持光圈全開,只有測光及拍攝時需要縮光圈,且光圈葉與鏡尾頂針連動,推動頂針就會縮到設定的光圈值大小,隨著頂針推進放鬆光圈葉也跟著縮放,接在M42機身可全開光圈取景,縮光圈測光,按下快門時機身推動鏡尾頂針完成縮光圈曝光,像東德Pentacon寶塔時代有這類鏡頭,有些還加上縮光圈按鈕在鏡身旁,方便手動縮光圈測光及景深預覽,不過這類鏡頭接上數位機身就頭大了點,數位機不會去推頂針啊,所以全程是以最大光圈在拍,怎麼辦呢?就有人發明了有擋環的M42轉接環,直接把頂針壓住,自動頂針就變成全手動光圈了。印象中不少老鏡頭有這類精簡設計。

有頂針的自動光圈鏡頭,在現代為了能在數位機身可正常縮光圈,不少人選擇黏死頂針或改造拆除,我不太認同這種方式,能保留鏡頭原本狀態最好,選擇有擋環的轉接環就可正常使用,真的沒辦法可以在頂針內部套管讓頂針內縮,算是無損的修改方式。

五、自動光圈含M/A切換:
與上述的自動光圈鏡頭構造一樣,但在鏡身尾部會加上M/A切換的開關,所謂M/A為Manual/Auto之分,即手動縮光圈或自動縮光圈,這類的鏡頭幾乎多是後置單光圈環設計,手動狀態下光圈環直接驅動光圈葉縮放,自動狀態下則變成自動光圈鏡頭,因為此類鏡頭提供了M/A切換開關,所以在M42底片機及數位機身皆能正常使用。

六、自動光圈含M/A切換加光圈偶合機構:
除了縮光圈頂針還多了光圈偶合機構,最有名的就是Super-Multi-Coated/SMC Takumar系列了,這類鏡頭得以全開光圈測光,因為鏡頭與機身有了訊息傳遞,甚至可以光圈先決自動曝光,自動光圈鏡已可全開光圈取景,但全開光圈測光的前題是機身要知道鏡頭目前的光圈值是多少,在M42機鏡的末期,出現了不少力挽狂瀾的自動曝光機身,利用光圈值偶合機構,讓鏡頭光圈值與機身有了聯絡,達成了全開光圈測光、不但方便全開光圈取景兼測光,且按下快門自動縮光圈,進而讓機身擁有光圈先決的自動曝光模式,本質上仍是手動鏡,但功能上已接近現代新鏡頭設計,可惜M42接環後繼無力,在各家卡口式接環誕生後,M42機鏡最後還是走入歷史的洪流之中了。

2017-12-15

S-M-C Takumar 105mm在藍帶水岸聖誕點燈 with Pentax K1

S-M-C Takumar 105mm f/2.8 with Pentax K1  藍帶水岸聖誕點燈









常見的M42鏡頭口徑

常用的鏡頭口徑/濾鏡尺寸有37-38-43-46-48-49-52-55-58-60-62-67-72-77-82-86-95等,螺距多是0.75。(小濾鏡螺距0.50,Ø86以上大濾鏡螺距1.00),而M42 S-M-C Takumar鏡頭口徑多為49mm及58mm,遮光罩有共用及專用,Asahi Pentax在口徑一致的設計概念上令我讚嘆,而Takumar時代的密合式金屬鏡頭蓋,堪稱M42時代最為精美的設計,且鏡頭外觀有著統一的家族風格,對焦手感更是一絕,光學品質當然也不在話下。

S-M-C Takumar中,焦段17、20、24、85、135f2.5、200、45~125、85~210等皆為58mm口徑,其餘焦段28、35、50、55、105、120、135f3.5、150為49mm口徑,且除17mm魚眼外,全系列皆有遮光罩,因口徑一致,鏡頭蓋及遮光罩流用很方便,但某些專屬遮光罩不好找,有時比鏡頭少見。

其餘焦段的口徑為:
蠻大 SMC Takumar 15mm 內建四組濾鏡及遮光罩
Ø77 S-M-C Takumar 300mm
Ø77 S-M-C Takumar 400mm
很大 S-M-C Takumar 500mm Ø49濾鏡安裝在鏡尾處
很大 S-M-C Takumar 1000mm Ø49濾鏡安裝在鏡尾處
Ø95 SMC Takumar-Zoom 136~600mm Ø49濾鏡安裝在鏡尾處

另有幾支比較特別口徑的早期Takumar
Ø40.5 M37 Takumar 1:2.4 / 58mm  有專用遮光罩可用49mm濾鏡
Ø62 Auto-Takumar 1:2.3 / 35mm  濾鏡及遮光罩為65mm外鎖式
Ø67 Super-Takumar 1:2 / 35mm ModeⅠ 濾鏡及遮光罩為70mm外鎖式
Ø55 Auto-Takumar 1:1.8 / 85mm
Ø49 Takumar 1:5.6 / 200mm
Ø67 Takumar 1:3.5 / 200mm
Ø58 Tele-Takumar 1:6.3 / 300mm
Ø67 Super Takumar-Zoom 1:4.5 / 70-150mm
另外早期的35mm及標準鏡不少是Ø46口徑的。

其他當年的M42鏡頭,多半是塑膠鏡頭蓋,口徑部份則挑選常見的鏡頭筆記如下

  • 東西德老鏡:

Ø67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0mm f/2.8
Ø49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35mm f/2.4
Ø49 Carl Zeiss Jena Tessar 50mm f/2.8
Ø49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mm f/2
Ø49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mm f/1.8
Ø49 Carl Zeiss Jena Biotar 58mm f/2
Ø58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80mm f/1.8
Ø49 Carl Zeiss Jena Sonnar 135mm f/3.5 內建遮光罩
Ø86 Carl Zeiss Jena Sonnar 180mm f/2.8
Ø77 Carl Zeiss Jena Sonnar 200mm f/2.8
Ø55 MC Pentacon 29mm f/2.8
Ø49 Pentacon 30mm f/3.5
Ø49 MC Pentacon 50mm f/1.8
Ø49 Pentacon 100mm f/2.8
Ø55 MC Pentacon 135mm f/2.8 內建遮光罩
Ø55 Meyer 135mm
Ø58 MC Pentacon 200mm f/4 內建遮光罩
Ø50 Carl Zeiss Icarex 35mm、50mm,可用Pentax 49mm鏡頭蓋,需Ø50轉Ø52轉接環
Ø52 Enna 35mm、240mm
常見的CZJ及Pentacon標準定焦鏡都是49mm口徑,可通用Takumar 50焦段的遮光罩。

  • 蘇聯老鏡

Ø67 Mir-10 28mm/f3.5
Ø58 MC Mir-24 35mm/f2
Ø49 Mir-1 37mm/f2.8
Ø49 MC Industar-61L/Z macro 50mm/f2.8
Ø52 MC Volna-9 50mm/f2.8 macro
Ø35.5 Industar 50-2 50mm/f3.5
Ø52 MC Zenitar-M 50mm/f1.7
Ø52 MC Helios 77M-4 50mm/f1.8
Ø52 Helios 44M 58mm/f2
Ø49 Helios 44-2 58mm/f2
Ø66 Helios 40 85mm/f1.5
Ø67 MC Helios 40-2 85mm/f1.5
Ø49 MC Jupiter-9 85mm/f2
Ø55 Tair-11A 135mm/f2.8
Ø52 MC Jupiter-37AM 135mm/f3.5
Ø58 Jupiter-21M 200mm/f4
俄鏡方面標準定焦鏡較多是52mm口徑。

  • 日系老鏡

Ø62 Vivitar 28mm f/2.5
Ø49 Fuica 55mm、135mm
Ø55 Sears 55mm
Ø82 Prost 135mm

2017-12-12

人山人海的柳川聖誕樹點燈 S-M-C Takumar 17mm Pentax K1

柳川整治後第一次去參觀,卻不得其門而入,當晚人太多了,人山人海中難得還認出一位老友家榮兄。
接上魚眼拍了幾張,S-M-C Takumar 17mm Pentax K1


 

 
 

 
 最後一張面對強光照射,泛起一圈耀光,畫質表現仍舊不錯。

2017-12-10

眾多版本的M42俄鏡-八羽怪 Helios-44M 臺中文學館 Pentax K1

Helios-44M是眾多版本八羽怪中少數有M/A切換的,算是M42俄鏡中最常見一顆鏡頭,價格十分親民,結構仿自東蔡CZJ Biotar 58mm f2,那日前往臺中文學館也帶上此鏡試試。





2017-12-03

M42俄鏡少有的35mm,KMZ MC Mir-24M 35mm f2 Pentax K1 臺中文學館

35焦段是實用性高的小廣角,但在M42俄鏡中卻比較少見,除了得過獎的Mir-1 37mm f2.8較常見外,Mir-24M 35mm f2在國內算是罕見,此外Mir-10A 28mm也算少見。

手上這顆KMZ MC Mir-24M 35mm f2是在新宿西口的二手相機店入手的,恰巧看到就買了,價格還算實惠,那日約了學弟到臺中文學館走走拍拍時,就帶了此鏡試試。









2017-11-24

Asahi Pentax Super-Takumar 1:1.4 / 50mm 八枚玉

Super-Takumar 1:1.4 / 50mm 八枚玉

一般來說,會注意到「Super Takumar 八枚玉」關鍵字的, 肯定是Takumar或M42病入膏肓的末期重症同好了,各家機鏡版本間的小祕辛,都是同好們追求探索的有趣題材,也許造成市場上不同價值的存在,但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倒也不必刻意追求或追捧的(口是心非)。

引用圖片網址

1964年起,旭光學將 55mm 標準鏡所用的前鏡群分離非對稱雙高斯結構(Ultron Type)再次改進,在鏡後增加一片凸透鏡以加大光圈,焦段設為 50mm ,光圈值達 f/1.4,推出初代的 Super-Takumar 1:1.4 / 50mm,八片六群,在短短二年的銷售期後,便立即改版為七片六群,後代設計仍是經典,亦延用數代至卡口時代。

上圖為Super-Takumar 1:1.4 / 50mm前、後代的光學結構,左方為前代八枚玉,右方為之後的萬年設計七枚玉,據稱前、後代都有使用較無放射性的鑭系稀土原素,但從部份八枚玉的後期及七枚玉開始多加上了氧化釷,可能因為釷的放射性影響了玻璃、鍍膜或是膠合面的材質,造成鏡片明顯的黃化,一般來說八枚玉較少見到黃化,鍍膜雖是漂亮的金黃色,但拍起來不太會有色偏的情形,七枚玉版本則有不少鏡片呈現暖黃的現象,成象亦有些許偏黃的暖調。

因釷的放射性造成黃化的鏡頭,根據鄉民的實驗,可以用UVA紫外光照射減少或恢復已黃化的情況,也有人以日照的方式或LED燈照明的方式實驗成功減少黃化,其實以數位機身的白平衡校正下,通常也能有正常的成像顏色。

八枚玉為八片六群設計,其中的三片膠合鏡片製造工藝及成本相對更高,據稱當年旭光學的工程師認為七枚玉的成像效果相當,已使用良好的稀土玻璃,精簡鏡片得以降低成本,所以發售約二年間便停產了八枚玉,另有一說則是八枚玉成本過高,造成旭光學收益虧本,只好盡早停售改版,種種傳聞促使廣大鄉民們硬是喜歡及追捧八枚玉,甚至稱之為Planar-Killer,市場價格比七枚玉高了不少,平心而論七枚玉仍不失當家標鏡準應有的水準,其結構更是延用了數代。

此二代大光圈標準鏡資料如下:  

  1. Super-Takumar 1:1.4 / 50mm ModeⅠ,1964-1965,僅此一代八枚玉,8片6群設計,6片光圈葉,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右,有較突出的後鏡組,M/A開關為舊式,僅標記小字的M及A,不像後期標示為Auto/Man,號稱Planar-Killer,第一代大光圈50mm標準鏡,重量約245克。
  2. Super-Takumar 1:1.4 / 50mm ModeⅡ,1956-1971,七枚玉,7片6群設計,6片光圈葉(最後期8片光圈葉,可能有光圈值偶合桿及S-M-C),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左,此後的50mm都是7片6群,部份鏡頭光圈值2標記為白點,重量約238克,1970年發售。

相對於後期的七枚玉,八枚玉的產量較少,其分辨方法可參考日本使用者的徹底研究。

簡單總結八枚玉已知的簡易辨識方法有,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右,M/A開關下無打印數字,且僅標記小字的M及A,八枚鏡頭上的刻字為圓胖字,七枚的是瘦長字,八枚鏡頭重量約245克,七枚較輕約230克,可由以上數點大概分辨,但沒有保證正確。

2017-10-10

霧峰光復新村文創聚落

趁著雙十連假到霧峰光復新村走走,一處老眷村改造的文創聚落,帶上了S-M-C Takumar  35mm/f2老鏡,據稱因鑭、釷等稀土放射性而泛黃的鏡片,在K1的自動白平衡下還原得很自然。









2017-10-05

一些關於東德M42老鏡頭的筆記

M42鏡海無涯,若從M42的故鄉德國說起,一定要提到蔡司公司,世界級的光學巨擘,一直想整理些歷史演進,幫助自己了解歐系M42機鏡的歷史,也列表出相關的M42鏡頭方便參考,但寫了超久,本想隨便貼個鏡頭列表了事,但網路好文太多,不知不覺越記越多了,尤其想釐清Zeiss、Pentacon、Meyer這三位一體的M42機鏡大推手。

1846年,德國光學專家卡爾·蔡司(Carl Zeiss)及光學物理學家恩斯特·卡爾·阿貝(Ernst Karl Abbe) ,加上化學、光學玻璃專家奧托·肖特(Friedrich Otto Schott),三人攜手在德國耶拿(Jena)建立了蔡司公司,如此堅強的團隊造就出實力雄厚的光學大廠。

蔡司擁有二間重要的子公司,肖特玻璃提供高品質光學玻璃,及整併多家德國相機製造廠而成立的蔡司伊康(Zeiss Ikon)。

1896年,Meyer公司於德國Gorlitz建立,是一家德國老牌鏡頭廠,設計出不少經典鏡頭結構,產品與蔡司多有競爭,但價格較平實。二戰後的Meyer受創不深,並開始為M42螺口設計鏡頭,往後的時期裡,Jena及Meyer成為東德設計製造M42鏡頭的二大品牌。

1935年蔡司改良英國哈咯得·丹尼斯·泰勒的抗反光塗膜配方,發明了舉世聞名的T鍍膜,T代表「透明」,或有稱T指德文Tarnung,意指軍用鏡鍍膜減少反光,得以「偽裝」,後進化為T*鍍膜。

1936世界第一台35mmSLR相機由德勒斯登的Ihagee公司開發,名為Kine Exakta,另有精簡版機身名為EXA。二戰後的Ihagee在東德重建及生產高階的Exakta及低價的M42接口EXA,直至1951年起併入未來的Pentacon集團。

1939年,KW(Kamera-Werkstätten)公司發售了世界第一台M40螺口單眼相機,名為Praktiflex。該相機在二戰後卡口演進為M42,KW公司可視為M42螺口相機的重要催生者,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KW公司也數度易名,如同人民公社般最後併入了Pentacon的大鍋中了。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分裂, 老美瓜分一部份蔡司在耶拿及德勒斯登的人員及設備至西德斯圖加特成立Carl Zeiss AG(西蔡),老俄掠奪了蔡司剩下的設備、人員及光學玻璃等資源回蘇聯創立了未來的蘇聯光學工業,剩下留在東德耶拿的部份員工重新恢復了蔡司公司工廠,稱為卡爾·蔡司·耶拿人民企業(VEB Carl Zeiss Jena 東蔡)。

1946年,東蔡創造了結合五稜鏡的135單眼M42相機,命名為Contax S,且在1949年萊比鍚展覽會發布,此機型奠定了現代135單眼相機的基本結構,因為東蔡的機鏡使用M42接口,衍生出龐大的機身鏡頭群,並引起眾多品牌效仿,包括旭光學等日、歐、俄廠商,且一路生產至1980末期,使得M42螺口在當時幾乎成為135單眼的標準接口,眾多的機鏡成為現今大量的世界光學遺產。

Contax自1932年起一直以來都是蔡司伊康公司的機身品牌,視Leica為主要對手,之後西蔡註冊了Contax名稱發展RF相機(1932-1961),當東蔡成立時也以Contax為名發展SLR相機,但自1953年起東西蔡在相機名稱及商標名稱上開始出現爭議。

1949年,名為Praktica的M42螺口單眼機身發售,由KW(Kamera-Werkstätten)公司製造,中文稱為百佳/柏卡的Praktica相機系列,之後將成為Pentacon集團的機身品牌直至1989年。

1950年,東蔡的子公司VEB Zeiss Ikon為了銷售產品至西德,在西德申請註冊Zeiss Ikon及Contax品牌,因西蔡已註冊而均告失敗,東蔡只好另起名稱。

1952年東蔡註冊了Pentax(PENtaprism conTAX 賓得)及Pentacon(PENTAprism CONtax潘太康)商標,強調為擁有五稜鏡的康泰時相機。眾所皆知東蔡最後選擇了Pentacon作為新的品牌名稱。Pentax商標在1957年賣給日本旭光學,同年Asahi Pentax(AP)機身發表。

1953年,東蔡的Pentacon相機開始銷售至西德,但同款相機可以Contax之名在東德及蘇聯販售。分裂初期,東、西德蔡司仍為合作夥伴,直至1953,因為東德政府禁止兩公司合作,東西德蔡司才正式分裂。

1959年,以東蔡司伊康為首,聯合了KW等數間重要工廠,成立了VEB Kamera- und Kinowerke Dresden聯合公司。東德此時機身有Praktica等M42品牌,鏡頭由Carl Zeiss Jena及Meyer等設計製造。

隨後在1964年,上述公司更名為VEB Pentacon Dresden,在社會主義共產制度下的Pentacon公司,合併了當地數個重要的光學集團,成為當時產能規模實力龐大的企業集團。

1968年時,Meyer及Ihagee兩大品牌再被入併入Pentacon集團,原本獨立品牌Meyer-Optik Görlitz的鏡頭產品名稱被保留至1971年,之後才開始漸漸改以Pentacon之名上市,故以Pentacon為名的鏡頭,仍承續自Meyer鏡頭並精簡後的。

分裂後的Zeiss商標爭奪到了1971才由雙方協議,西蔡使用現今的蔡司藍標,東蔡使原本的蔡司耶拿舊標。商品上東蔡多標示為Carl Zeiss Jena或Aus Jena、CZJ字樣,甚至加註了D.D.R或G.D.R(社會主義德國簡稱) ,西蔡則為Zeiss Opton

1989年兩德合併,東蔡集團因共產體制早已陷入困境,至1991,東蔡Jena回歸併入西蔡,Meyer自東蔡集團獨立,Pentacon由Schneider集團併購。

##########以下為Carl Zeiss Jena等鏡頭列表

Carl Zeiss Jena鏡頭外型上由白銀鏡演進至斑馬鏡,最後為黑鐵造型(多層膜、自動光圈、有M/A開關),鍍膜工藝則由無膜至單膜再到多膜,其中多層膜時代還分有紅、白字MC,光圈則由預設光圈至光圈環,鏡頭品項版本眾多。
東蔡有表、裡三寶受人追捧,梅耶/潘太康也有高性價比名鏡,玩歐系M42老德鏡可由此三家體驗起,值得深自體會。

Carl Zeiss Jena鏡頭外型演進分類:
一代:銀或黑鏡身,手動或預設光圈環。
二代:銀鏡,滾花對焦環,手動或預設光圈環,約1950年代。
三代:黑底斑馬鏡,橡膠或皮革對焦環,自動光圈,約1960年代。
四代:黑底斑馬鏡,自動光圈,約1960~1970年代。
五代:全黑鏡身, 菱格對焦環,自動光圈,有紅白字Multi Coating,有M/A開關,約1980年代。
  • Carl Zeiss Jena鏡頭列表
定焦鏡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0mm f/4 斑馬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0mm f/2.8 黑鐵 MC 裏三寶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5mm f/4 斑馬
Carl Zeiss Jena 29mm f/2.8 黑鐵 一般認為是Pentacon 29mm,不知為何掛名CZJ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35mm f/2.8 白銀 斑馬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35mm f/2.4 黑鐵 MC 表三寶
Carl Zeiss Jena Tessar 40mm f/4.5 白銀
Carl Zeiss Jena Tessar 50mm f/3.5 白銀
Carl Zeiss Jena Tessar 50mm f/2.8 白銀 斑馬 黑鐵
Carl Zeiss Jena Flexon 50mm f/2 白銀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mm f/2 斑馬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mm f/1.8 斑馬 黑鐵 MC 表三寶 雙斑馬鏡8552600前為八葉
鑭系玻璃幅射鏡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5mm f/1.4 斑馬 鑭系玻璃幅射鏡
Carl Zeiss Jena Biotar 58mm f/2 白銀
Carl Zeiss Jena Biotar 75mm f/1.5 白銀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75mm f/1.4 斑馬
Carl Zeiss Jena Tessar 80mm f/2.8 白銀
Carl Zeiss Jena Biometar 80mm f/2.8 白銀 斑馬 黑鐵 MC 多為P6卡口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80mm f/1.8 黑鐵 MC 裏三寶
Carl Zeiss Jena Sonnar 85mm f/2 白銀
Carl Zeiss Jena Biometar 120mm f/2.8 斑馬 黑鐵 MC 多為P6卡口
Carl Zeiss Jena Triotar 135mm f/4 白銀
Carl Zeiss Jena Sonnar 135mm f/4 白銀 斑馬
Carl Zeiss Jena Sonnar 135mm f/3.5 黑鐵 MC 表三寶
Carl Zeiss Jena Sonnar 180mm f/2.8 黑鐵 Olympia MC 裏三寶 有P6卡口
Carl Zeiss Jena Sonnar 200mm f/2.8 黑鐵 MC
Carl Zeiss Jena Sonnar 300mm f/4 斑馬 黑鐵 MC
Carl Zeiss Jena Fernobjektiv 500mm f/8 黑鐵
Carl Zeiss Jena Spiegelobjektiv 500mm f/4 黑鐵 反射鏡
Carl Zeiss Jena Spiegelobjektiv 1000mm f/5.6 白鏡 反射鏡

變焦鏡
Carl Zeiss Jena Vario-Pancolar 37-70 /f2.7-3.5 黑鐵 MC
Carl Zeiss Jena Vario-Sonnar 80-200 /f4 黑鐵 MC

Carl Zeiss Jena的鏡頭結構名稱:
Flektogon
Tessar
Flexon
Pancolar
Biotar
Biometar
Sonnar
Triotar
Fernobjektiv
Spiegelobjektiv


##########以下為Meyer等鏡頭列表

由Meyer演進至Pentacon鏡頭外型可粗分為,Meyer白銀、雙單斑馬(縮光圈頂針加按鈕)、Pentacon寶塔(雙單斑馬或黑鏡,單膜無MC)、黑鐵(紅、白Multi Coating、M/A開關)等時代。

若再細分Meyer鏡頭造型演進,一般分作以下幾種。
銀鏡一代:全鏡鋁銀色外觀,前置手動光圈。
銀鏡二代:全鏡鋁銀色外觀,前置預設光圈。
雙斑馬鏡:黑底帶鉻斑馬紋的對焦及光圈環,前置預設光圈或自動縮光圈頂針加按鈕,最小光圈f/22。
單斑馬鏡:黑色滾花條紋對焦環,黑底帶鉻斑馬條紋光圈環,光圈環移至鏡尾,有自動縮光圈頂針加按鈕。
黑鐵鏡身:Meyer黑版與Pentacon寶塔版交接雙生時期。

Meyer版的長焦鏡外觀則有分:
一、全銀鏡或全黑鏡, 手動或預設光圈。
二、黑色單或雙斑馬鏡,預設光圈。
  • Meyer鏡頭列表(Meyer鏡有列鏡頭結構名)
Meyer-Optik Görlitz Orestegon 29mm f/2.8 雙單斑馬
Meyer-Optik Görlitz Lydith 30mm f/3.5 雙斑馬
Meyer-Optik Görlitz Primagon 35mm f/4.5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Helioplan Wide-Angle Anastigmat 40mm f/4.5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Primotar-E 50mm f/3.5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Trioplan 50mm f/2.9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Primotar 50mm f/2.8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Domiplan 50mm f/2.8 雙斑馬 全黑
Meyer-Optik Görlitz Oreston 50mm f/1.8 雙單斑馬 非勝利之吻
Meyer-Optik Görlitz Oreston 50mm f/1.4 單斑馬
Meyer-Optik Görlitz Primoplan 58mm f/1.9 白銀 紅V
Meyer-Optik Görlitz Primoplan 75mm f/1.9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Telefogar 90mm f/3.5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Trioplan 100mm f/2.8 白銀 梅毒白妖
Meyer-Optik Görlitz Orestor 100mm f/2.8 雙單斑馬
Meyer-Optik Görlitz Primotar 135mm f/3.5 銀鏡 雙單斑馬
Meyer-Optik Görlitz Orestor 135mm f/2.8 雙單斑馬 蓮花寶座
Meyer-Optik Görlitz Telemegor 150mm f/5.5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Primotar 180mm f/3.5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Telemegor 180mm f/5.5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Orestegor 200mm f/4 單斑馬
Meyer-Optik Görlitz Telemegor 250mm f/5.5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Orestegor 300mm f/4 斑馬
Meyer-Optik Görlitz Telemegor 300mm f/4.5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Telemegor 400mm f/5.5 白銀
Meyer-Optik Görlitz Orestegor 500mm f/5.6 斑馬

Meyer的鏡頭結構名稱:
Orestegon 七片七組
Lydith 五片五組
Primagon 四片四組
Helioplan 四片四組
Primotar 四片三組
Domiplan 三片三組
Oreston 六片四組
Primoplan 五片四組
Telefogar 四片三組
Trioplan 三片三組
Orestor 五片四組
Telemegor 四片二組
Orestegor 五片四組/五片五組

##########以下為Pentacon等鏡頭列表

到了Pentacon寶塔時代之後,鏡頭外型承接Meyer時代的演進,但產線被大量精減了,只剩下部份焦段可選,分有兩代如下:

Pentacon寶塔:雙單斑馬或黑鏡,預設光圈,單膜無MC,鏡前銘環有寶塔標誌。
Pentacon黑鐵:菱格對焦環,auto標示,自動縮光圈頂針,紅、白字Multi Coating、有M/A開關。
部份Pentacon鏡頭有電子接點,鏡前會標示Pentacon electric。
  • Pentacon鏡頭列表
MC Pentacon 24mm f/2.8 黑鐵
MC Pentacon Praticar 28mm f/2.8 黑鐵
MC Pentacon 29mm f/2.8 寶塔 黑鐵 auto/electric (Meyer Orestegon)
Pentacon 30mm f/3.5 寶塔 黑鐵 (Meyer Lydith)
MC Pentacon 50mm f/1.8 寶塔 黑鐵 auto/electric (Meyer Oreston)
Pentacon 100mm f/2.8 寶塔 黑鐵 (Meyer Orestor)
MC Pentacon 135mm f/2.8 寶塔 黑鐵 auto/electric (Meyer Orestor)
MC Pentacon 200mm f/4 黑鐵 auto/electric (Meyer Orestegor)
Pentacon 300mm f/4 黑鐵 (Meyer Orestegor)



2017-09-12

九份山城 Pentax K1 FA31LE

九份入夜才神隱........不過人滿為患。




S-M-C Takumar 24mm 彰化扇形車庫 Pentax K1

入手K1後,帶上Takumar出門拍拍的機會變多了,一方面K1穩定度高,另一方面想重新熟悉這些老鏡頭的焦段、視角及畫質,配上原廠金屬遮光罩,機身加鏡頭配得嫑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