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8

1061104明德水庫Meyer135 K1

M42東德老鏡中,我一直沒入手Meyer,以前將目光放在CZJ及便宜的Pentacon,等慢慢研究到Meyer時,已是水漲船高、高不可攀了。

所幸在FB結識了熟悉德鏡的許兄,他出讓了一支Meyer-Optik Görlitz Orestor 135mm f/2.8 雙斑馬鏡,才終於有機會一試,古典的鏡身質感及多片光圈葉,造就獨特的成像氛圍與優美的散景,應是此鏡受人喜愛的原因了。







2017-12-18

Takumar鏡頭蓋版本

自第一代的M42 Takumar起,Asahi Pentax就使用密合式的植絨金屬鏡頭蓋,其精緻細膩的程度,堪稱M42時代最為精美的設計,經過幾代變化有著不同字樣的版本,我手上沒有Heiland Pentax字樣的,也沒有銀色款式的。


有關M42老鏡頭的光圈記事

M42老鏡多半是手動光圈(廢話),但手動光圈還分多種型式,就時間演進先後,我大致研究推論如下,是沒有實際考證的胡扯,也是一篇不附圖的沒禮冒發文:

一、純手動光圈:
可能是前置光圈環或是後置光圈環,應該都是單環有段的設計(也可能單環無段),有段是為了縮光圈時能默算幾檔光圈,光圈環直接驅動光圈葉,算是較古早的設計,但縮光圈時實際造成光量減少,單眼觀景窗會變暗,拍攝時需縮到預期的光圈大小測光並選擇快門值,再按下快門完成拍攝。這樣的古老單純設計接在現代的數位機身反而沒有縮光圈問題,完全純手動鏡嘛。

二、預設光圈:
通常是前置雙環設計或前置單光圈環,前環用來預設光圈值範圍(可能有段),後環則直接轉動光圈葉(多半無段),前環可能會連動後環,使用上例如將前環設定到f8,那後環就可以從最大光圈無段直接縮到f8,部份老鏡的前環要預設光圈時,需拉上或壓下才能轉到想設定的預設光圈值,部份則是直接轉前環即可設定,有些鏡頭設計更棒,直接進化成單環手動光圈含預設光圈功能,多半也是以拉上或壓下的機關去設定。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拍攝取景時可全開光圈,按快門前再快速轉動後環將光圈縮到預設值,實際上仍是手動光圈,所以接數位機身也可正常使用。

以上鏡頭一般沒後有M42鏡尾頂針。

以下鏡頭開始有M42鏡尾頂針。

三、半自動光圈:
應該多是手動後置單光圈環設計,如Auto-Takumar,光圈葉必須先上弦讓光圈全開,再利用彈簧積蓄力量,在快門擊發的同時,機身頂桿推動鏡尾縮光圈頂針,鏡頭內的彈力瞬間將光圈縮至預設光圈,這類鏡頭在M42底片機上的操作稍嫌麻煩,加上的頂針讓機身可以控制縮光圈,但基本上仍是一種單光圈環手動光圈,所以用在數位機身也沒問題,甚至不必上弦,光圈環直接連動縮收光圈,而且數位機身也不會幫它推鏡尾頂針。現在看來基本上是過渡時期的設計。

四、自動光圈:
所謂自動光圈指的是自動縮到設定的光圈值再重回全開光圈的設計,這類鏡頭多半是後置單光圈環,鏡尾有縮光圈頂針,光圈葉有彈簧撐開所以隨時保持光圈全開,只有測光及拍攝時需要縮光圈,且光圈葉與鏡尾頂針連動,推動頂針就會縮到設定的光圈值大小,隨著頂針推進放鬆光圈葉也跟著縮放,接在M42機身可全開光圈取景,縮光圈測光,按下快門時機身推動鏡尾頂針完成縮光圈曝光,像東德Pentacon寶塔時代有這類鏡頭,有些還加上縮光圈按鈕在鏡身旁,方便手動縮光圈測光及景深預覽,不過這類鏡頭接上數位機身就頭大了點,數位機不會去推頂針啊,所以全程是以最大光圈在拍,怎麼辦呢?就有人發明了有擋環的M42轉接環,直接把頂針壓住,自動頂針就變成全手動光圈了。印象中不少老鏡頭有這類精簡設計。

有頂針的自動光圈鏡頭,在現代為了能在數位機身可正常縮光圈,不少人選擇黏死頂針或改造拆除,我不太認同這種方式,能保留鏡頭原本狀態最好,選擇有擋環的轉接環就可正常使用,真的沒辦法可以在頂針內部套管讓頂針內縮,算是無損的修改方式。

五、自動光圈含M/A切換:
與上述的自動光圈鏡頭構造一樣,但在鏡身尾部會加上M/A切換的開關,所謂M/A為Manual/Auto之分,即手動縮光圈或自動縮光圈,這類的鏡頭幾乎多是後置單光圈環設計,手動狀態下光圈環直接驅動光圈葉縮放,自動狀態下則變成自動光圈鏡頭,因為此類鏡頭提供了M/A切換開關,所以在M42底片機及數位機身皆能正常使用。

六、自動光圈含M/A切換加光圈偶合機構:
除了縮光圈頂針還多了光圈偶合機構,最有名的就是Super-Multi-Coated/SMC Takumar系列了,這類鏡頭得以全開光圈測光,因為鏡頭與機身有了訊息傳遞,甚至可以光圈先決自動曝光,自動光圈鏡已可全開光圈取景,但全開光圈測光的前題是機身要知道鏡頭目前的光圈值是多少,在M42機鏡的末期,出現了不少力挽狂瀾的自動曝光機身,利用光圈值偶合機構,讓鏡頭光圈值與機身有了聯絡,達成了全開光圈測光、不但方便全開光圈取景兼測光,且按下快門自動縮光圈,進而讓機身擁有光圈先決的自動曝光模式,本質上仍是手動鏡,但功能上已接近現代新鏡頭設計,可惜M42接環後繼無力,在各家卡口式接環誕生後,M42機鏡最後還是走入歷史的洪流之中了。

2017-12-15

S-M-C Takumar 105mm在藍帶水岸聖誕點燈 with Pentax K1

S-M-C Takumar 105mm f/2.8 with Pentax K1  藍帶水岸聖誕點燈









常見的M42鏡頭口徑

常用的鏡頭口徑/濾鏡尺寸有37-38-43-46-48-49-52-55-58-60-62-67-72-77-82-86-95等,螺距多是0.75。(小濾鏡螺距0.50,Ø86以上大濾鏡螺距1.00),而M42 S-M-C Takumar鏡頭口徑多為49mm及58mm,遮光罩有共用及專用,Asahi Pentax在口徑一致的設計概念上令我讚嘆,而Takumar時代的密合式金屬鏡頭蓋,堪稱M42時代最為精美的設計,且鏡頭外觀有著統一的家族風格,對焦手感更是一絕,光學品質當然也不在話下。

S-M-C Takumar中,焦段17、20、24、85、135f2.5、200、45~125、85~210等皆為58mm口徑,其餘焦段28、35、50、55、105、120、135f3.5、150為49mm口徑,且除17mm魚眼外,全系列皆有遮光罩,因口徑一致,鏡頭蓋及遮光罩流用很方便,但某些專屬遮光罩不好找,有時比鏡頭少見。

其餘焦段的口徑為:
蠻大 SMC Takumar 15mm 內建四組濾鏡及遮光罩
Ø77 S-M-C Takumar 300mm
Ø77 S-M-C Takumar 400mm
很大 S-M-C Takumar 500mm Ø49濾鏡安裝在鏡尾處
很大 S-M-C Takumar 1000mm Ø49濾鏡安裝在鏡尾處
Ø95 SMC Takumar-Zoom 136~600mm Ø49濾鏡安裝在鏡尾處

另有幾支比較特別口徑的早期Takumar
Ø40.5 M37 Takumar 1:2.4 / 58mm  有專用遮光罩可用49mm濾鏡
Ø62 Auto-Takumar 1:2.3 / 35mm  濾鏡及遮光罩為65mm外鎖式
Ø67 Super-Takumar 1:2 / 35mm ModeⅠ 濾鏡及遮光罩為70mm外鎖式
Ø55 Auto-Takumar 1:1.8 / 85mm
Ø49 Takumar 1:5.6 / 200mm
Ø67 Takumar 1:3.5 / 200mm
Ø58 Tele-Takumar 1:6.3 / 300mm
Ø67 Super Takumar-Zoom 1:4.5 / 70-150mm
另外早期的35mm及標準鏡不少是Ø46口徑的。

其他當年的M42鏡頭,多半是塑膠鏡頭蓋,口徑部份則挑選常見的鏡頭筆記如下

  • 東西德老鏡:

Ø67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0mm f/2.8
Ø49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35mm f/2.4
Ø49 Carl Zeiss Jena Tessar 50mm f/2.8
Ø49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mm f/2
Ø49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mm f/1.8
Ø49 Carl Zeiss Jena Biotar 58mm f/2
Ø58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80mm f/1.8
Ø49 Carl Zeiss Jena Sonnar 135mm f/3.5 內建遮光罩
Ø86 Carl Zeiss Jena Sonnar 180mm f/2.8
Ø77 Carl Zeiss Jena Sonnar 200mm f/2.8
Ø55 MC Pentacon 29mm f/2.8
Ø49 Pentacon 30mm f/3.5
Ø49 MC Pentacon 50mm f/1.8
Ø49 Pentacon 100mm f/2.8
Ø55 MC Pentacon 135mm f/2.8 內建遮光罩
Ø55 Meyer 135mm
Ø58 MC Pentacon 200mm f/4 內建遮光罩
Ø50 Carl Zeiss Icarex 35mm、50mm,可用Pentax 49mm鏡頭蓋,需Ø50轉Ø52轉接環
Ø52 Enna 35mm、240mm
常見的CZJ及Pentacon標準定焦鏡都是49mm口徑,可通用Takumar 50焦段的遮光罩。

  • 蘇聯老鏡

Ø67 Mir-10 28mm/f3.5
Ø58 MC Mir-24 35mm/f2
Ø49 Mir-1 37mm/f2.8
Ø49 MC Industar-61L/Z macro 50mm/f2.8
Ø52 MC Volna-9 50mm/f2.8 macro
Ø35.5 Industar 50-2 50mm/f3.5
Ø52 MC Zenitar-M 50mm/f1.7
Ø52 MC Helios 77M-4 50mm/f1.8
Ø52 Helios 44M 58mm/f2
Ø49 Helios 44-2 58mm/f2
Ø66 Helios 40 85mm/f1.5
Ø67 MC Helios 40-2 85mm/f1.5
Ø49 MC Jupiter-9 85mm/f2
Ø55 Tair-11A 135mm/f2.8
Ø52 MC Jupiter-37AM 135mm/f3.5
Ø58 Jupiter-21M 200mm/f4
俄鏡方面標準定焦鏡較多是52mm口徑。

  • 日系老鏡

Ø62 Vivitar 28mm f/2.5
Ø49 Fuica 55mm、135mm
Ø55 Sears 55mm
Ø82 Prost 135mm

2017-12-12

人山人海的柳川聖誕樹點燈 S-M-C Takumar 17mm Pentax K1

柳川整治後第一次去參觀,卻不得其門而入,當晚人太多了,人山人海中難得還認出一位老友家榮兄。
接上魚眼拍了幾張,S-M-C Takumar 17mm Pentax K1


 

 
 

 
 最後一張面對強光照射,泛起一圈耀光,畫質表現仍舊不錯。

2017-12-10

眾多版本的M42俄鏡-八羽怪 Helios-44M 臺中文學館 Pentax K1

Helios-44M是眾多版本八羽怪中少數有M/A切換的,算是M42俄鏡中最常見一顆鏡頭,價格十分親民,結構仿自東蔡CZJ Biotar 58mm f2,那日前往臺中文學館也帶上此鏡試試。





2017-12-03

M42俄鏡少有的35mm,KMZ MC Mir-24M 35mm f2 Pentax K1 臺中文學館

35焦段是實用性高的小廣角,但在M42俄鏡中卻比較少見,除了得過獎的Mir-1 37mm f2.8較常見外,Mir-24M 35mm f2在國內算是罕見,此外Mir-10A 28mm也算少見。

手上這顆KMZ MC Mir-24M 35mm f2是在新宿西口的二手相機店入手的,恰巧看到就買了,價格還算實惠,那日約了學弟到臺中文學館走走拍拍時,就帶了此鏡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