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5

Pentax K1 機內測光功能規格指標

Pentax K1,現代數位單眼135片幅機身,有關測光功能等機身規格指標,列出以方便作為測光錶類別文章的參考。

  • AUTO自動場景分析:賓得即時場景分析系統可提高 AE、AF 和影像創建的精度和穩定性,賓得即時場景分析系統透過與約 86,000 像素 RGB 感測器和 PRIME IV 協同工作,根據螢幕上的亮度分佈、拍攝對象的顏色和移動準確判斷場景。這款相機配備了全新的影像辨識演算法,應用了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趨勢—深度學習,為場景辨別提供了新的見解。這使得測光、自動曝光控制、影像整理和自動對焦更加準確和穩定。 此技術來自理光株式會社,當曝光模式為 [場景分析自動] 且自訂影像模式為 [自動選擇] 時有效。
  • 曝光補償範圍指示:在螢幕顯示 -5EV ~ +5EV
  • 感光度範圍:ISO 100 ~ 204800
  • 測光方式:8.6萬像素RGB感應器TTL開放測光,模式有 多區 (逆光自動補償)、中央重點 (逆光不自動補償)、重點 (未註明角度,個人感覺鏡頭小於f/2者易失準)
  • 快門值範圍:30s ~ 1/8000s
  • 光圈值範圍:依所安裝鏡頭決定
  • 多重曝光時的測光合成模式:平均 (平均曝光量並合成)、加法 (疊加曝光量並合成)、亮度 (與第一幅影像比較,僅替換明亮部份並合成),可執行2 ~ 2000次
  • 自動對焦的亮度範圍:-3EV ~ 18EV (ISO 100)
  • 曝光範圍:-3EV ~ 20EV (ISO 100 50mm f/1.4)

K1 曝光模式的操作變項

模式 改變快門 改變光圈 改變感光度 曝光補償
P Y Y Y Y
SV N N Y Y
TV Y N Y Y
AV N Y Y Y
TAv Y Y N
ISO AUTO
Y
M Y Y Y Y
B N Y Y N
X N Y Y Y



曝光值(EV)

EV是Exposure Value的縮寫,

曝光有三項要素:
一、底片速度(ISO)。
二、光圈大小。
三、快門速度。

//維基百科的說明
  • 曝光值是一個以2為底的對數刻度系統。
  • 曝光值0(EV0)對應於曝光時間為1秒而光圈為f/1.0的組合或其等效組合。
  • 曝光值每增加1將改變一檔曝光,也就是將曝光量減半,比如將曝光時間或光圈面積減半,是因為曝光值反映的是相機拍攝參數的設置,而非底片的照度。
  • 曝光值的增加對應於更快的快門速度和更大的f值。因此,明亮的環境或是較低的感光度(一般稱作ISO)應當對應於較大的曝光值。 
  • 「曝光值」是指的是拍攝參數(camera settings)的組合,而不是曝光量(photometric exposure)。
  • 當 EV100 指ISO100時的EV值,則 EV400 = EV100 +2,EV50 = EV100 -1。
  • EV表示的曝光補償:許多現代照相機都允許設置曝光補償,並通常用EV這個詞來表示。在這種情況下,EV指的是相機測光數據減去實際曝光值的差。比如+1EV的曝光補償意味著增加一檔曝光,不管是通過延長曝光時間還是更小的f值。
    在這裡,EV的含義和先前刻度系統中的EV(曝光值)恰好是相反的。增加曝光對應於減少曝光值(-EV),因此+1EV的曝光補償意味著更小的EV(曝光值);反過來,-1EV的曝光補償的結果是更大的EV。例如,測得某一比中性灰更亮的物體的EV為16,並設定+1EV的曝光補償以修正曝光,那麼最終的拍攝參數對應於EV15(而不是17)。
//維基百科的說明

    光圈
快門\
11.422.845.6811162232
8s -3 -2 -1 0 1 2 3 4 5 6 7
4s -2 -1 0 1 2 3 4 5 6 7 8
2s -1 0 1 2 3 4 5 6 7 8 9
1s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4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8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5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0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0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2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50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00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00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00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400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8000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參考資料:

2025-04-17

Asahi Pentax Spotmeter Ⅰ Ⅱ Ⅲ Ⅳ ??? 旭光學點測光錶的復活

這是一支在日雅拍被當作廢品標售中的 Asahi Pentax Spotmeter TTL反射式點測光錶,當時下標時只依描述可通電,未測試的狀態下,想跟它賭一把,畢竟價格超便宜,而且剛好我得標了鏡頭想一起寄回來,到手之後才發現,上網對照說明書,越看越搞不清楚這貨是那一代,有著二代、三代的外觀,但沒有標示,電池型式與二、三代一樣,但觀景窗內的樣式、IRE對照表、測光範圍、沒有內建燈光等又顯得與眾不同,而 Spotmeter 當年似乎沒有四代 Ⅳ,直接跳五代 Ⅴ,接著就是 Digital SpotMeter ,之後就沒有出了。

我猜測手上這貨大概是一、二、三代間的產品,難道這就是一代嗎? 但網路有看到最早的腰平式測光錶 Pentax Spot Exposure Meter 被稱為一代,我這台的性能外觀像是二、三代, 或是屬於日本國內銷售樣式? 難道它就是稀少的四代,跟日本製壓縮機一樣少。

Pentax SpotmeterII 二代及 Honeywell 1/21 相同,視角21度,點測1度,測量範圍 3~ 18,無燈光按鈕,無IRE指示。

Pentax SpotmeterIII 三代,視角21度,點測1度,測量範圍 3~ 18,有燈光按鈕,有IRE指示。

我手上支則是,視角21度,點測1度,測量範圍Ligit Level為 1 ~ 16(可惜應非對應 EV 值),無燈光按鈕,有IRE指示,在市場並不常見,以上測光元件應該都是 CdS (硫化鎘光敏電阻),電路設計應該也是雷同。

操作方式是高光為隨時測量,低光則是按 L 鈕以9V電池的電路來測量,量表分上下高低兩組,分別是1~8及8~16,當指針未偏轉至8以上的情形下即是低光環境,就需要按下 L 鍵來做低光測量。

  • 依光圈快門計算輪上的資料推算的規格如下:
ISO值範圍:6~6400
光圈值範圍:f/1~f/128
快門值範圍:4m~1/4000s
推測的EV值範圍(ISO 100):3~18 (指針範圍 1~16)

為了調整與校正,將測光錶拆開並畫出電路圖如下:

有五組可變電阻,依電路圖參考校正。

檢查出電路圖,R3及R5應可調整指針的偏轉程度。

有關IRE我的理解如下:

IRE SCALE (IRE無線電工程師協會) ,IRE 單位用於能量的百分比比較。在此用於呈現彩色電視攝錄及彩色底片拍攝時,高低光區的對比範圍讀取,對比度達1:32,IRE 1到10,相差達 5EV。

在 Asahi Pentax Spotmeter 中,IRE 刻度用於比較光的能量指數,高光區的最亮點被評為 10 (100% IRE),是白色高光細節可重現在彩色膠片上的最大值。指數 1 (10% IRE) 則表示可在彩色膠片上再現的陰影細節的最大暗度。

這裡的概念我覺得類似於 Zone System ,TTL反射式測光點的選擇,一般是以畫面中 半色調、中性灰、18%反射率 處為適當的曝光值,但你也可以選高、低光處來偏移。

相對的入射式測光錶所測量的位置都是點測,且將被曝光成 18% 、中性灰、半色調,不知這樣的理解正確嗎?

若是考慮彩色光的反射率各不相同,可依下表選擇測光點的 IRE 指標,但資料年代久遠不確定正確與否。

色彩與IRE對照表
白色高光處 Index 10
黃色系 反射率約65%~75% Index 8
橙色系 反射率約35%~45% Index 6~7
綠色系 反射率約18%~26% Standard Index 3~4
紅色系 反射率約15%~21% Index 5
藍色系 反射率約15%~21% Index 2-3的白點
靛色系 反射率約6%~12% Index 2~3
紫色系 反射率約6%~12% Index 2~3
黑色陰暗處 Index 1


此外入手時為了能上電測試,自製了一組 HM-N、PX640 的電池轉接座,雖然可能是1960年代的老點測,上電之後居然可正常運作,測光值個人認為算是準確,自製的轉接座照片如下,市面上有賣家製作精美的銅套也可參考,後來我為此電池轉接座改接二極體降壓,因為根據電路,較高的電壓可能會有誤差,但若是可以拆開調整可變電阻,直接使用1.5V的LR44應該也沒問題,此外機身上有9V電池測試鈕,電路上也有一組可變電阻作為調整電量指示的校正。

電池轉接座材料隨意找到的,能用即可,轉接一顆 LR44。

參考資料

https://www.butkus.org/chinon/pentax.htm 





2024-11-11

透過配件升級為 Staresso Classic 及相關部件說明

自2022四月份起入手 Staresso SP-200 ,依稀記得當時一代是塑膠水箱,二代或二代升級版是不銹鋼水箱,杯子也變成直筒杯,中間第一次修改是自己找了不銹鋼濾網取代了原廠的塑膠粉碗濾網,下蓋的持壓底座則不變,中間使用摔破過杯子、換過水箱及中隔網,之後買到原廠出的無底粉碗、下蓋底座、粉錘及接粉環,隨著我的水泵壓桿上蓋裂了,也進了新的改進版水泵壓桿上蓋,隨著配件換過一輪,我的 Staresso SP-200 也升級到 Staresso Classic 了,這也代表該公司設計配件有考慮替換及前後代相容。

上排左是水箱,中間是杯子及上、下杯座,中間為下蓋底座與無底粉碗、右邊是新的改進版水泵壓桿上蓋,下排是沒有尖頭的平底中隔網及矽膠圈。

目前所有熱水流經的部份沒有塑膠食安問題,無底濾網比起有持壓的粉碗少了些Crema,但有兩組粉碗可以交替使用也不錯,改進版手壓水泵壓桿上蓋能有效氣密,加粗桿身可壓住不銹鋼水箱,注水壓力似乎也增加了。

之前原廠分成三款,分別是Staresso Mini、Basic、Mirage,目前則稱為Staresso Travel、Classic、Mirage Plus。

無底粉碗的殘水似乎不多,可以取出漂亮的粉餅。

完整取出的粉餅看來還可以。

前陣子等改進版手壓水泵壓桿到貨前,也改造了摩卡壺成為氣壓式,免除加熱問題,感覺更加穩定好用了。

網路上有套件,將原本洩壓閥取代即可改用打氣筒將熱水壓至上壺。

目前還在測試粉的粗細及增加濾片來加壓,暫時只有產出一些些Crema,但風味自覺還不錯。


2024-09-22

Pentax 閃燈系統5P有線延長週邊

Pentax機身閃燈座概述

冷靴:無同步觸發點,僅有靴座用來裝置閃燈,通常需要以同步線讓閃燈和機身相連,旭光學於M42機身末期開始引入單點(2P)熱靴。

熱靴:靴座上有同步訊號觸發點,由單點演變至多點,以實現閃燈相關TTL控光功能,目前Pentax機身的熱靴上可見四點,實際上靴座卡槽邊還有一組接地點,總共是五點系統(TTL/P-TTL),閃燈週邊若是5P系統可以支援現有Pentax數位及底片機身,並向下兼容舊的閃燈及週邊。

Pentax相關P-TTL有線延長閃燈5P系統週邊如下:

Pentax Hot Shoe Adapter FG,熱靴轉接器FG可用於外接閃燈,上方有帶螺牙的母金屬接座供外接F5P延長線連接,且因為造型設計,可同時保留機身彈出式閃燈的使用,讓機身內建閃燈及外接閃燈可同時用於對比度控光,此轉接器為塑膠材質且沒有熱靴鎖定裝置。 

可以使用內閃的熱靴轉接器FG。

可惜是塑膠接座無鎖定功能。

Pentax Hot Shoe Adapter F,熱靴轉接器F可用於外接閃燈(用於機身端),側邊有帶螺牙的母金屬接座供外接F5P延長線連接,下方有閃燈接點可以連結機身熱靴座,上方則提供相通的熱靴座,雖然說明書中建議,勿在Hot Shoe Adapter F上直接安裝一般閃燈,不過環燈控製器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使用原廠GPS套件時同時外接閃燈),但不少網友照樣裝閃燈上去,並外接形成雙閃燈(有可能無法正確同步觸發),造型緣故無法同時使用機身彈出式閃燈,此轉接器為塑膠材質且沒有熱靴鎖定裝置。

上方的熱靴座是金屬的,下方的接腳是塑膠的。

請注意上方接閃燈時的重量。

Pentax Off-camera Shoe Adapter F,離機熱靴轉接器F可用於外接閃燈(用於閃燈端),側邊有帶螺牙的母金屬接座供外接F5P延長線連接,下方沒有閃燈接點相通,但仍可接在機身熱靴座上,下方還提供了標準1/4"三腳架螺孔,上方則提供熱靴座用以結合閃燈,此轉接器為塑膠材質且沒有熱靴鎖定裝置。

上方的外觀與熱靴轉接器F相同。

腳座的部份提供三腳架螺孔。

Pentax Extension Cord F5P (Long),簡稱F5P(L)或5P Syns Code F(L) ,是約2.9M長的無捲曲熱靴同步延長線,兩端是雙公金屬接頭,帶鎖定螺牙。

Pentax Extension Cord F5P (Medium),一般稱為F5P(1.5m)或5P Syns Code F(1.5m),是約1.5M長的捲曲熱靴同步延長線,兩端是雙公金屬接頭,帶鎖定螺牙。

Pentax Extension Cord F5P (Short),一般稱為F5P(0.5m)或5P Syns Code F(0.5m),是約0.5M長的捲曲熱靴同步延長線,兩端是雙公金屬接頭,帶鎖定螺牙。

作為Pentax現有原廠閃燈週邊,連接線的材質精良且可替換,我曾經買過通用的副廠閃燈延長線組,線材是環保材質易碎,但接座倒是可鎖定。

已經粉碎分解的線材,花時間剝除。

副廠的延長線是一體式造型,接腳也是塑膠的,但可以鎖定,還可以切換頂端同步或是延伸同步,應是為了避免同時觸發不正常的問題。

整理好的線組。

試著用水管止洩帶手工繞修,花時間很不好繞,且原本的捲度會退捲,需要再整理重捲,但至少能回到勘用的狀態,內部的電線倒是沒有斷芯短路,只有外膠皮全變質粉裂了。這組副廠有項特色,因為接點的特別設計,可通用於各廠牌機身的標準熱靴座當延長線使用。





2024-09-12

K1 裂像屏調整筆記

在之前的改裝文章中-PENTAX K1 split-image focusing screen 改裝裂像對焦屏
發現幾乎無法正確得知PENTAX K1對焦屏的位置規格,只能透過游標卡尺的測量回推,而卡尺測量存在誤差,像是K1的原廠屏帶有一圈外框,實際對焦屏較薄,光這框的高差實在太小了,怕將對焦屏刮花,只能量個大概,可參考下圖所示:


黃色代表原廠銅框,藍色為原廠AF用對焦屏,下方有帶框,高度非常小,非常難以量出框高,而紅色箭頭所指的橘色虛線處,是對焦屏合焦面應該所處的高低位置示意圖,會影響到合焦的正確與否。

綠色為取代用的裂像屏,我選用的比原廠稍厚,所以得拿掉原廠銅框,選用較薄的(紫紅色表示)膠框替代, 目的就是為了讓對焦屏的位置回到原廠的正確高低位置。

目前這樣調整後,大部份的鏡頭可以順利在裂像合焦同時,合焦指示也亮燈,而且成像合焦無誤,但不是所有手動老鏡都準焦,有時會有裂像不準、合焦燈不亮、焦點前後移的情形,推測可能與老鏡玻璃的材質或色散有關,次要原因我認為可能與機身韌體版本、相位偵測合焦演算及合焦感測器的寬容度有關,當你經過無數測試後會發現,合焦燈亮有一前後範圍,相關合焦範圍與校準可參考以下連結,但我感覺甚有難度,我傾向靠裂像屏就好了。

https://www.pentaxforums.com/forums/53-pentax-dslr-camera-articles/402086-achieving-better-manual-focus-green-hexagon.html

以K1機身的合焦感測器中十字間測焦點為例,感測能力號稱可判斷最大光圈2.8的合焦,實際感覺最大光圈到1.4也值得信賴,大於1.4或小於5.6才可能判斷有誤,感覺上使用大光圈或手動鏡有時會有誤判造成焦點前後移的情形,個人感覺感測器多半偏向焦點前移,尤其接手動老鏡時,但大部份情形我都不進行機身加減值調焦,一樣傾向靠裂像屏目測,或機身調焦減值以符合裂像對焦屏的合焦,而手動老鏡的另一問題就是光圈較小,觀景窗視野變暗不利對焦。

若是比較新的鏡頭、自動對焦鏡或有電子接點的手動鏡,基本上遵照合焦感測器的合焦指示亮燈,則成像大部份是合焦無誤的,此時裂像屏可能會有一些誤差顯示焦點前移,但成像多半是合焦無誤,就算最大光圈也在合焦範圍內,畢竟光圈值也沒多大,都在景深內吧。

使用手動老鏡時,我猜測可能是色散影響對焦感測器的相位偵測,若是照合焦指示燈按快門,成像可能還是稍有一些焦點前後移,所以手動鏡目前也許照裂像屏合焦時按快門,成像較為正確,總結目前使用裂像屏的心得是十分好用,且選用的款式僅有中央的裂像,沒有微菱及畫線,最低限度影響鏡後測光,雖然磨沙面比起原廠屏稍暗些,但使用手動鏡沒有問題,此外尚有更適合手動鏡的高精細磨沙屏可選,但似乎影響觀景窗亮度更多。

有關對焦屏的小知識:
現代對焦屏製造應該是由雷射進行一面的磨沙啞光、裂像雕刻及格線拋光處理,而另一面多半是菲涅爾平面透鏡,Pentax K1 原廠屏的磨沙面是向上靠著五稜鏡,那麼 Ec-B 的裂像磨沙面也一樣是向上安裝。

有些老鏡頭的無限遠不正確,目前多半是鏡頭需要調整,應該跟裂像屏無關。

 

2024-07-26

Asahi Pentax Super-Takumar 1:1.4 / 50mm 八枚玉

Super-Takumar 1:1.4 / 50mm 八枚玉

一般來說,會注意到「Super Takumar 八枚玉」關鍵字的, 肯定是Takumar或M42病入膏肓的末期重症同好了,各家機鏡版本間的小祕辛,都是同好們追求探索的有趣題材,也許造成市場上不同價值的存在,但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倒也不必刻意追求或追捧的(口是心非)。
PS:一般人聽聞八枚玉多半是指Leica M Summicron 35mm F2吧。

引用圖片網址

1964年起,旭光學將 55mm 標準鏡所用的前鏡群分離非對稱雙高斯結構(Ultron Type)再次改進,在鏡後增加一片凸透鏡以加大光圈(我猜啦),焦段設為 50mm ,光圈值達 f/1.4,推出初代的 Super-Takumar 1:1.4 / 50mm,八片六群,在短短二年的銷售期後,便立即改版為七片六群,後代設計也是經典,亦延用數代至卡口時代。

上圖為Super-Takumar 1:1.4 / 50mm前、後代的光學結構,左方為前代八枚玉,右方為之後的萬年設計七枚玉,據稱前、後代都有使用較無放射性的鑭系稀土原素,但從部份八枚玉的後期及七枚玉開始多加上了氧化釷,可能因為釷的放射性影響了玻璃、鍍膜或是膠合面的材質,造成鏡片明顯的黃化,一般來說八枚玉較少見到黃化,鍍膜雖是漂亮的金黃色,但拍起來不太會有色偏的情形,七枚玉版本則有不少鏡片呈現暖黃的現象,成象亦有些許偏黃的暖調。

因釷的放射性造成黃化的鏡頭,根據鄉民的實驗,可以用UVA紫外光照射減少或恢復已黃化的情況,也有人以日照的方式或LED燈照明的方式實驗成功減少黃化,其實以數位機身的白平衡校正下,通常也能有正常的成像顏色。

八枚玉為八片六群設計,其中的三片膠合鏡片製造工藝及成本應是相對更高些(採用的植物性樹脂品質良好,鮮少有八枚玉三片脫膠的),據稱當年旭光學的工程師認為七枚玉的成像效果相當,已使用良好的稀土玻璃,精簡鏡片得以降低成本,所以發售約二年間便停產了八枚玉,坊間另有一說是八枚玉成本過高,造成旭光學收益虧本,只好盡早停售改版。種種傳聞促使廣大鄉民們硬是喜歡及追捧八枚玉,甚至稱之為Planar-Killer,市場價格比七枚玉高了不少,平心而論七枚玉仍不失當家標鏡準應有的水準,其結構更是延用了數代。

此二代大光圈標準鏡資料如下:  

  1. Super-Takumar 1:1.4 / 50mm ModeⅠ,1964-1965,僅此一代八枚玉,8片6群設計,6片光圈葉,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右,有較突出的後鏡組,M/A開關為舊式,僅標記小字的M及A,不像後期標示為Auto/Man,號稱Planar-Killer,第一代大光圈50mm標準鏡,重量約245克。
  2. Super-Takumar 1:1.4 / 50mm ModeⅡ,1956-1971,七枚玉,7片6群設計,6片光圈葉(最後期8片光圈葉,可能有光圈值偶合桿及S-M-C),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左,此後的50mm都是7片6群,部份鏡頭光圈值2標記為白點,重量約238克,1970年發售。

其他重要參考資料:

  • 原本我找到的日本雌山亭主shisan12先生,他研究拆解許多八枚玉及七枚玉的文章,不知為何暫時下架了,希望日後能再看見,暫時先做他的部落格連結供參考。http://home.a00.itscom.net/shisan12/


簡單總結八枚玉已知的簡易辨識方法有,紅外線標記在景深尺表4之右,M/A開關下無打印數字,且僅標記小字的M及A,八枚鏡頭上的刻字為圓胖字,七枚的是瘦長字,八枚鏡頭重量約245克,七枚較輕約230克,可由以上數點大概分辨,但沒有保證正確。

初版2017/11/24,更新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