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9

Asahi Pentax Spotmeter Ⅴ 旭光學點測光錶-規格說明及簡單整備

擁有前代謎樣旭光學點測的我,不怕死的又賭了一次,收了一把 Asahi Pentax Spotmeter Ⅴ,當然入手前就預設是壞掉的,到手後檢查外觀尚可,但是無法正常通電,二話不說拆吧!

其實初到手時,裝上電池指針是會動的,但有時接觸不良,當時就猜這正是五代常見的故障情形,沒被拆機過,拆開後發現,阿彌陀佛,沒有電池鏽蝕或斷路,沒有電子零件異常,也沒有缺件破損,使用三用電錶檢查,果然,負極鬆脫,本機的負極由螺母與三腳架螺孔連接,螺母鬆脫後造成接觸不良,鎖緊後就可正常運作了,重點是測光數值感覺都正確,所有按鈕全部正常,燈光也能照明,鏡片乾淨無霉,唯一小缺點是五稜鏡上稍有小髒污或脫膜,所幸使用時並不礙眼。

五代機的外觀構造與二、三代及謎樣機雷同,前幾代手把為棕色,五代為米色,且讀值就是EV值,所以錶盤也不同,但少了IRE的彩色印刷較為樸素,有照明燈光(僅照亮低光部的數值),而且接目鏡的外環已經改為塑膠製品。

五代機可能是80、90年代的產品。

規格說明:

1、量測範圍:EV 1~19、ISO 6~6400、光圈值 f/1~f/128、快門值 1/4000s~4min。

2、測量角度與距離:鏡頭中央的小圓為1度點測範圍,觀測距離由1米至無限遠,可由觀景窗中選取位置直接測量,無需靠近即可精確測量,觀景窗的實際視野約與105mm鏡頭相當,接目鏡環可調整配合微距測光。濾鏡環口徑為46mm,可加裝濾鏡直接測量,並可比較未使用濾鏡時以估算濾鏡的曝光係數。

3、測光元件:Silicon photo diode (SPD) 矽光電二極體,低光照時仍有良好反應。

4、測量方式:單眼反射式點測光錶,按鈕才測光,指針偏轉顯示讀值即為EV值,弧線刻度上不像舊款分有上下高低檔,可方便直接讀取EV值並比較對比度。

5、刻度與IRE:光圈、快門、ISO及EV值皆有1/3檔刻度,附有IRE指示

6、電力來源:三顆 LR44 1.5V 電池,未按鈕測光時不耗電,附有電力量測按鈕及指針歸零旋鈕。

7、測光方式建議:務必先行設定ISO值後再開始測量,再讀取測光值,轉動光圈快門計算盤,一般是對準EV值至下方白色三角形後,即可獲取可選用的光圈快門值配對。
  • 通用方式:對照片中較重要的部分進行半色調測量,並忽略較暗和較亮的區域,或直接測量 18% 的灰色標準反射卡,使用反射率非常接近的卡或位置,以獲得最佳效果。
  • 平均法:測量主體最亮的高光部分,然後測量最暗的陰影部分,使用平均值計算曝光值。此方法的主要優點是確保使用膠片可重現範圍的中心值。普通黑白膠片的可重現對比度為 7 EV 步長,而反轉彩色膠片的可重現對比度約為 5 EV 步長。
  • 高光讀取法:此方法優先再現明亮的高光部分。如果對比度特別高,陰影部分往往會變得非常暗。例如,在黑色背景下的舞台上,當拍攝聚光燈下的人物,或試圖捕捉夜晚霓虹燈的顏色時,這種方法將非常有效。測量最亮的高光部分,讀取EV值後置於最左側 IRE 指數刻度10位置(而不是中心標準三角形位置),然後選擇任何適當的曝光值。使用彩色負片時,在 IRE 指數1以上的陰影細節都可順利重現,而所有較暗的區域都將漆黑一片。
  • 陰影讀取方法:此方法與高光讀取方法正好相反,它優先重現暗陰影中的細節。如果對比度非常強,高光中較亮的部分將呈現純白色。測量陰影區域,將EV值置於 IRE 指數刻度位置1,然後選擇適當的曝光值。高光區域在 IRE 指數刻度位置10以內的高光細節仍可重現,任何高於該值的區域則會顯示全白。
  • 配合Zone System的分區:測量高光區,就置於Ⅷ Ⅸ Ⅹ 區,測量低光區,就置於0 Ⅰ Ⅱ 區,中灰度則置於Ⅴ區。

以下是拆開修理電源時拍下的電路照片。

電路中已使用不少電晶體,有不少無法分辨的元件。

這是測光元件後的子板,有紅、黃、藍、黑配線,可能分別代表高中低光的電路訊號吧。

電路上的白色長方形元件及右方珠狀元件等無法辨識。

圓形法蘭下的是照明用的小燈,國外網友似乎有用LED代替,我貼上膠帶保護電線。

與 Sekonic L-328 / 328vf 對比,測光值幾乎相同。
幸運的是機身沒有故障,電子零件都尚能正常運作,依上面的拆機照片可知,若不幸是故障品,我完全沒有維修能力可言,能以相對低價入手值得慶祝了。




2025-06-08

Asahi Pentax Spotmeter Ⅰ Ⅱ Ⅲ Ⅳ ??? 旭光學點測光錶的復活

這是一支在日雅拍被當作廢品標售中的 Asahi Pentax Spotmeter TTL反射式點測光錶,當時下標時只依描述可通電,未測試的狀態下,想跟它賭一把,畢竟價格超便宜,而且剛好我得標了鏡頭想一起寄回來,到手之後才發現,上網對照說明書,越看越搞不清楚這貨是那一代,有著二代、三代的外觀,但沒有標示,電池型式與二、三代一樣,但觀景窗內的樣式、IRE對照表、測光範圍、沒有內建燈光等又顯得與眾不同,而 Spotmeter 當年似乎沒有四代 Ⅳ,直接跳五代 Ⅴ,接著就是 Digital SpotMeter ,之後就沒有出了。

謎樣產品

我猜測手上這貨大概是一、二、三代間的產品,難道這就是一代嗎? 但網路有看到最早的腰平式測光錶 Pentax Spot Exposure Meter 被稱為一代,我這台的性能外觀像是二、三代, 或是屬於日本國內銷售樣式? 難道它就是稀少的四代,跟日本製壓縮機一樣少。

Pentax SpotmeterII 二代及 Honeywell 1/21 相同,視角21度,點測1度,測量範圍 3~ 18,無燈光按鈕,無IRE指示。

Pentax SpotmeterIII 三代,視角21度,點測1度,測量範圍 3~ 18,有燈光按鈕,有IRE指示。

我手上支則是,視角21度,點測1度,測量範圍Ligit Level為 1 ~ 16(可惜應非對應 EV 值,也無法透過機內調整配合,因為機身上的光圈快門錶盤值已對應固定了),無燈光按鈕,有IRE指示,在市場並不常見。

以上測光元件應該都是 CdS (硫化鎘光敏電阻),電路設計應該也是雷同。

操作方式是高光為隨時測量,低光則是按 L 鈕以9V電池的電路來測量,量表分上下高低兩組,分別是1~8及8~16,當指針未偏轉至8以上的情形下即是低光環境,就需要按下 L 鍵來做低光測量。
  • 依光圈快門計算輪上的資料推算的規格如下:
ISO值範圍:6~6400
光圈值範圍:f/1~f/128
快門值範圍:4m~1/4000s
推測的EV值範圍(ISO 100):3~18 (指針LV值範圍 1~16,加2即是EV值)

為了調整與校正,將測光錶拆開並畫出電路圖如下:

有五組可變電阻,依電路圖參考校正。
有五組可變電阻,依電路圖參考校正,應該是1967製造。

檢查出電路圖,其中R2與電池檢測有關。

調整概要:R3及R5的電阻值大小與指針偏轉成正比,R1及R4應與電流大小和偏轉成反比,要先調整哪一個電阻目前沒有概念,有測量目前的電阻值估算中。

為了更穩定的校正,減少機內電阻老化的影響,發狠全拆換上全新的高精密可調電阻改造,讓這50多歲的老點測光錶邁向一甲子吧。

暫時的調整結果是,在ISO100的情形下,以9V及LR44 1.55V電池運作,低光的部份不太下得去,即錶內LV1~3檔,對應EV值3~5,可能有1檔的誤差,會使得曝光結果偏暗,也許是測光元件老化或誤差,其餘中光至高光的測量,個人認為約在半檔上下,已是穩定可用,適用範圍約是開燈的室內到一般戶外都合用。

全部換上藍色的可調電阻。
接著還抽空製作了Zone System的錶盤外掛,方便曝光補嘗及區域調整。
填上顏色還蠻不錯的。

可能會再調整一下文字位置或材質。

  • 有關IRE我的理解如下:

IRE SCALE (IRE無線電工程師協會) ,IRE 單位用於能量的百分比比較。在此用於呈現彩色電視攝錄及彩色底片拍攝時,高低光區的對比範圍讀取,對比度達1:32,IRE 1到10,相差達 5EV。

在 Asahi Pentax Spotmeter 中,IRE 刻度用於比較光的能量指數,高光區的最亮點被評為 10 (100% IRE),是白色高光細節可重現在彩色膠片上的最大值。指數 1 (10% IRE) 則表示可在彩色膠片上再現的陰影細節的最大暗度,IRE範圍用以確保指針的偏移量,不超過膠片的最大可重現對比,或是5EV內的明暗差異。

這裡的概念我覺得類似於 Zone System ,TTL反射式測光點的選擇,一般是以畫面中 半色調、中性灰、18%反射率 處為適當的曝光值,但你也可以選高、低光處來偏移。

相對的入射式測光錶所測量的位置都是點測,且將被曝光成 18% 、中性灰、半色調,不知這樣的理解正確嗎?

若是考慮彩色光的反射率各不相同,可依下表選擇測光點的 IRE 指標,但資料年代久遠不確定正確與否。

色彩與IRE對照表
白色高光處 Index 10
黃色系 反射率約65%~75% Index 8
橙色系 反射率約35%~45% Index 6~7
綠色系 反射率約18%~26% Standard Index 3~4
紅色系 反射率約15%~21% Index 5
藍色系 反射率約15%~21% Index 2-3的白點
靛色系 反射率約6%~12% Index 2~3
紫色系 反射率約6%~12% Index 2~3
黑色陰暗處 Index 1

IRE標記1~10

此外入手時為了能上電測試,自製了一組 HM-N、PX640 的電池轉接座,雖然可能是1960年代的老點測,上電之後居然可正常運作,測光值個人認為算是準確,自製的轉接座照片如下,市面上有賣家製作精美的銅套也可參考,後來我為此電池轉接座改接二極體降壓,因為根據電路,較高的電壓可能會有誤差,但若是可以拆開調整可變電阻,直接使用1.5V的LR44應該也沒問題,此外機身上有9V電池測試鈕,電路上也有一組可變電阻作為調整電量指示的校正。

電池轉接座材料隨意找到的,能用即可,轉接一顆 LR44。

因為直接調整機內電阻校正,目前直接使用1.55V LR44電池即可。

參考資料

https://www.butkus.org/chinon/pentax.htm 





2025-06-04

有關光的單位與相關描述

亮度:Luminance 又稱輝度,光源在給定方向上單位面積單位立體角內所發出的的光通量,單位是燭光每平方米,舊單位是尼特,表示人眼對發光體或被照射物體表面的發光或反射光強度實際感受的物理量。

可理解為:單位面積內看上去有多亮。國際單位制中規定,「亮度」的符號是Lv,單位為燭光每平方米(cd/m2),舊稱尼特(nit)。

光通量:Luminous flux,符號是Φ,標準單位是流明(lumen,簡記為lm),是一種表示光功率的物理量,是表示光源整體亮度的指標。指每單位時間內由光源所發出或由被照體所吸收的光能,可以由發光強度(Iv)對立體角的積分計算得到。

發光強度為1燭光(cd)的各向同性的光源在1球面度(sr)的立體角內放射的光通量為1流明(lm)。
1燭光(cd)的球狀光源所發出的總光通量為4π流明(lm)。

光通量、光強、亮度和照度的關係簡單歸納如下:
光通量除以單位立體角等於光強(1 lm / sr =1 cd);
光通量除以單位面積等於照度(1 lm / m2 =1 lx);
光強除以單位面積等於亮度(1 cd / m2 =1 Lv)。
發光強度或稱光強:Luminous intensity,在光度學中簡稱光強或光度。用於表示光源給定方向上單位立體角內發光強弱程度的物理量,國際單位為燭光,符號:cd,又稱坎德拉。

早年發光強度單位叫做燭光(candle),它是通過一定規格的實物為基準來定義的。最初的基準是標準蠟燭,後來用一定燃料的標準火焰燈以至標準電燈。但所有這些標準具在一般實驗室中都不易複製,很難保證其客觀性和準確性。

1948年第9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一種絕對黑體輻射器作標準,並給予發光強度以現在的命名:candela(cd,燭光)。

早期人們曾把1瓦白熾燈的發光強度稱之為1燭光,例如25瓦就稱為25燭光。其原因是100瓦白熾燈發出的光通量約400π流明,換算後每瓦的發光強度約為1燭光。

照度:Illuminance 是每單位面積所接收到的光通量;可理解為單位面積內獲得多少光。

照度的國際單位是勒克斯(lx=lux)或輻透(ph=phot),1勒克斯=1流明/平方米,1 輻透 = 1流明/平方厘米,1 輻透 = 10000勒克斯。

居家的一般照度建議在300 ~ 500勒克斯之間 。照度的大小取決於光源的發光強度,及被照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對於同樣光源而言,當光源的距離為原先的兩倍時,照度減為原先的四分之一,呈平方反比關係。

照度是照射在某一單位面積表面上的入射光的總量;而亮度是指從某一單位面積表面上反射到人眼中的反射光總量。

在攝影技術中,曝光量(photometric exposure)的定義是:H=Et

其中H是曝光量,E是影像平面的照度,而t是曝光時間。

照度E由f值所控制,但也取決於環境亮度。

曝光值(Exposure Value,EV)代表能夠給出同樣曝光的所有相機光圈快門組合。這一概念是在一九五零年代在德國發展起來的,試圖用以簡化在等價的拍攝參數之間進行選擇的過程。曝光值同樣也可以表示曝光刻度上的一個級差,1EV對應於兩倍的曝光比例並通常稱為「一檔」或「一段」。

曝光值最早是使用符號Ev來表示。ISO標準中延續了這一使用方法,但在其它地方EV這個縮寫更為常見。

「曝光值」是指的是拍攝參數(camera settings)的組合,而不是曝光量(photometric exposure)。為了避免混淆,一些作者使用機身曝光(camera exposure)來指代拍攝參數。1964年的ASA照相機自動曝光控制標準(ASA PH2.15-1964)採用了相同的途徑,並使用了更確切的術語「機身曝光參數」(camera exposure settings)。然而,攝影師通常既使用「曝光」來指代拍攝參數,又用其來指代曝光量。

在色度學和色彩理論中,明度(lightness)也稱色值或色調,是色彩的明暗、深淺、濃淡的程度;在物理學中,為描述物體或光源表面相對明暗特性的一個參量,是顏色的三屬性之一。

直觀上,在顏色系統中、同樣的照明條件下,以白板作為基準或與同樣亮的白色物體相比,對物體表面的視知覺特性給予分度。例如:在同一色系裡色彩有深有淺,淺者明度高,深者明度低。又如:物體表面對光的反射越高,其明度越高,白色明度最高,黃色其次,黑色明度最低。

發光強度
燭光(candlepower) = 1 燭光

亮度
英尺-朗伯(Footlambert) = 1/π 燭光每平方英尺 = 3.426 燭光每平方米
朗伯(lambert) = 1/π 燭光每平方厘米
毫朗伯(Millilambert)= 1/1000 朗伯
熙提(Stilb) = 1 燭光每平方厘米
照度
英尺燭光(Foot-candle),字面意義是發光強度為1燭光的點光源的1英尺距離處的表面的照度。1 ft-c = 1 lm/ft² = 10.764 lux. 工業上常常採用1 ft-c = 10 lux.
輻透或厘米燭光(Phot),相當於"流明每平方厘米"


七大國際單位物理量:長度(米)、質量(公斤)、時間(秒)、電流(安培)、熱力學溫度(克耳文)、物質的量(莫耳)和發光強度(燭光)。

本文部份內容引用或參考自維基百科相關條目,該內容根據 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