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網頁

2021-09-21

2021 SMC / 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全系列完成紀念

一場十多年的追逐,一生只在賓得家,藏鏡但求Takumar。

開始玩起相機約莫是2005之前了,至今超過15年以上,從那時開始使用 Asahi Pentax,開始收集M42老鏡,旭光學的 Takumar 鏡頭一直是心中的最愛,雖是小眾興趣,但世界上的M42流通量仍然豐富,除了那些稀有的焦段或名鏡外,想要收藏一小半套實在不是難事。

當時已漸入數位化,舊的底片機身、鏡頭量大又便宜,當年在國內外各大拍賣網站追逐廝殺,買遍五大洲,半夜搶標、頂標、攔胡的年輕歲月,隨著年歲漸長,就沒那麼瘋了,但老鏡卻隨著玩家變多,數位機身可以轉接,價格一路水漲船高,現在回想起來,當年應該由價高的先買,免得以後買不起,但千金難買早知道,知道那時沒千金,2007時到300mm後就停收了。

終於,2016年時 Pentax K1 上市了,我大賓得讓在下有生之年得嘗所願,回歸最初的視野與感動,我非常肯定 Pentax 數位單眼絕對是 Takumar 老鏡們的最佳伙伴,隨著視角的回歸,又讓我燃起完整收齊全系列的野望,趁著一些機運及勇氣,我將 Takumar 的超廣角15mm 入手,有了起始點的拼圖開始,漸漸地向終點奔去。

SMC Takumar 1:3.5 / 15,據稱使用了非球面鏡片。

本以為 SMC TAKUMAR-ZOOM 1:6.7 / 135~600mm 很難找,但2021年初時看到在日本有賣家出售中,含鋁箱,就想盡辦法買下寄回,其實含箱空運超貴的,而且長鏡本來就不輕,會買下這種老長變焦的人真的是瘋了,所以上架許久才被我標回來。

與現代長變焦相比,135-600這重量有點誇張。

接著就僅剩1000mm了,當時還一直提醒自己長焦段幾乎很少用到,有500定焦、600變焦就夠了,但回想多年來完整收齊 S-M-C / SMC Takumar 的心願即將完成,心中還是惦記著,偶爾還是會上網看看,想說可否像 S-M-C Takumar 500mm 一樣在國內收到比較方便。 

在入手135~600mm (2021/01/05)後,正是全球新冠病毒嚴重流行的當下,一種世界未日的危機感,讓我思考著是否及早收入最後的1000mm,免得後悔莫及,加上看到Pentax同好在FB開徵PK環的1000mm,我也就跟著開徵M42的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1:8 / 1000mm,不過國內的收藏家們不輕易割愛,著實又找了好一陣子,有趣的是我報了一支PK口的1000mm給網友(林兄 Ixxx Lin),而他報了一支M42的給我,我們兩就一起都下標(又是含鋁箱的),算是兩個瘋狂想圓夢的傢伙。2021/04/27 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1:8 / 1000mm 入手。

三支最終的長焦鏡
三鏡比較圖,上1000mm,中135-600mm,下500mm
回頭想想十多年只收了31支實在不多吧! (其實不只這31支啦),但一路堅持在這條不歸路上的,大概沒人像我這般傻的,所幸手動老鏡同好眾多,這路上不少道友,可能他們早就抵達終點,我一路追隨,互相學習,交流攝影和興趣,感受金屬與玻璃的共鳴,現在雖是靠著數位科技的成像,但回味熟成的 Takumar 一直是我的最愛,實用上不是那麼方便,但情懷上是絕對滿檔的。

S-M-C / SMC Takumar 15mm ~ 400mm
全焦段很幸運的都有原廠金屬鏡頭蓋

除了收藏些 M42 老鏡,也盡力完整 Takumar 所有原廠週邊,至少在原廠鏡頭蓋及遮光罩等算是完整無缺,雖然只是自己認為的 SMC / S-M-C Takumar 全系列完成,好歹也是十數年的積累,未來要再完成其他系列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況且以當年 M42 鏡頭的系統性而言,旭光學的 Takumar 系列算是很完整的統一風格,當然其他大廠如 M42 鏡的創造者 德國的 Zeiss、Meyer/Pentacon 等、德廠的 Enna、Isco等、日廠的 Fuji、Mamiya-sekor 等,甚至不少小廠在 M42 時代也曾出過蠻完整的焦段,但是家族系統的一致性,Takumar 真的是做到極致了。

一些我的參考書籍:THE ULTIMATE ASAHI PENTAX Screw Mount Guide 1952-1977、
世界のM42マウントレンズ等。

左邊是1999舊版,右邊是2021新版,旭光學 M42 機鏡的重要參考書

一路上認識的朋友、賣家、及素未謀面的同好很多,像育榜、老同學Samer、品味攝影、原野綠、十三爺、家榮、昱璋、正堂、建宇、andy阿伯、老鏡慢拍、ネ コ、老賴相機、米奇相機、普羅相機等,還有許多未記名的同好們,謝謝你們!也歷經了不少老鏡學習網站如攝影家手札、銀海藏機樓、老機論壇、色影無忌、PFC、Takumar Field Guide等,有些已消失在網海中,所幸不少資訊轉到社群媒體上,雖然私以為找起資料不太方便,但很高興仍有一群同好持續熱愛老機老鏡,並持續用照片寫下記錄。



2021-09-18

老相機電池升壓對測光錶的影響

隨著老式1.35V水銀電池停產,不少相機用的小電池改成環保材質,如1.5V的鹼性電池、1.55V的氧化銀電池或是較高價的1.4V鋅空電池,新款電池電壓有些許提高,這可能造成老相機機內反射式TTL測光錶的誤差,有些橋式測光電路的設計較不受電壓影響,有些串列式測光電路則較可能產生測光偏差。

舊式測光錶的指針部份是種微安培計,環境越亮,電流越大,指針就會偏轉,多出0.15v的電壓一般不會造成太大誤差,但考量到測光元件的老化或電路計設因素,可能會有半檔到一檔以上的差別,甚至在低光時誤差不大,高光時則非常不準確。

這類需要供電的測光錶電路多半是電池加上光敏電阻(Photoconductive Cell)及微安培計的組合,光敏電阻上的感光體通常是硫化鎘光敏電阻(Cadmium Sulfide Cell,簡稱CdS)。

機內反射式測光錶電路示意圖

其電路簡單來的看是光敏電阻先串聯微安培計後,再與電池並聯,高光時光敏電阻阻值變小,電路中的電流變大,造成微安培計偏轉,所以亮度與電流成正比。

因電池升壓指針偏轉較多,實際的測光值可能較低。

在此類電路中,若電池的電壓稍稍升高,電流也會提高,微安培計就會多偏轉一些,所以測光錶會顯示徧亮,此時若使用者依測光錶指示,縮小光圈或提高快門速度以求適當曝光,反而被不正確的測光值誤導,其結果就造成欠曝,照片成像會徧暗,是故若電池稍高壓,解決方法如下:

  1. 直接手動過曝一些以得到正確曝光。
  2. 若機身有曝光補嘗功能可用,就直接固定加補一些,而且反射式測光易受背光影響,若是背景偏亮,曝光補嘗還得再累加上去。
  3. 若沒有曝光補嘗功能,亦可手動調整機身ISO設定來偏移,例如:底片是200度,ISO調整成100拍,沖洗仍依200度處理,是騙機身強制過曝 over。
  4. 利用電池轉接器來降壓。 
  5. 直接修改測光電路,修改、調整電阻或增加二極體來降壓,使電壓符合原設計。
  6. 什麼都不做,相信底片的寬容度。
  7. 改用其他測光錶。

備註:

1、由於測光電路需要穩定的電壓,且因為放電曲線的緣故,不建議使用1.5V鹼性電池,1.55V氧化銀電池是較好的選擇,但價格上鹼性電池合算也容易找到。
2、相對的若底片是200度,ISO調整成400拍,沖洗仍依200度處理,是騙機身強制欠曝 under,但電池升壓的情況下不適用,而且這與增感 push 和減感 pull 不同喔。此外TTL反射式測光著重於在畫面中找出合適的測光區,這也會影響測光正確與否。
3、也有同好指出,其實手動過曝、曝光補嘗及ISO調整等方式,不是正確的方法,因為相機的快門、光圈及ISO是倍數計算的,但光敏電阻Cds則是非線性的對數變化,高光時誤差會變大。

若被偏高的錯誤測光值誤導,將光圈縮小或提高快門速度,反而造成實際曝光不足。

此外,有些不必使用電池的是硒質光電池(Selenium Cell)的測光錶,光電池依光度強弱產生微電流以推動微安培計,光電池與微安培計是並聯的,亮度與電流一樣成正比, 例如著名的入射式測光錶:Sekonic L-398M,其後續機種免電池測光錶改為矽感光體SPD(Silicon Photodiode) ,型號為:Sekonic L-398A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8B%E5%85%89%E8%A1%A8

http://blog.dcview.com/article.php?a=VmhQNQ1vADIDZA%3D%3D 

http://ycttim2008.blog6.fc2.com/blog-entry-849.html